网络诽谤犯罪之认定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9-16页 |
| (一) 问题缘起 | 第9-11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五) 研究进路 | 第15-16页 |
| 一、网络诽谤之概况 | 第16-27页 |
| (一) 网络诽谤的产生原因 | 第16-19页 |
| (二) 网络诽谤与传统诽谤的区别 | 第19-20页 |
| (三) 《网络诽谤解释》的出台背景 | 第20-21页 |
| (四) 《网络诽谤解释》的争议焦点 | 第21-27页 |
| 二、网络诽谤之犯罪构成认定 | 第27-38页 |
| (一) 网络诽谤犯罪的客体认定 | 第27-28页 |
| (二) 网络诽谤犯罪的客观方面认定 | 第28-34页 |
| (三) 网络诽谤犯罪的主体认定 | 第34-36页 |
| (四) 网络诽谤犯罪的主观方面认定 | 第36-38页 |
| 三、网络诽谤犯罪认定的实践困境 | 第38-43页 |
| (一) 网络诽谤犯罪与民事侵权的区分困境 | 第38-39页 |
| (二) 网络诽谤政府机关的制度选择困境 | 第39-40页 |
| (三) 提起公诉与提起自诉的适用困境 | 第40-43页 |
| 四、应对网络诽谤认定困境的建议 | 第43-51页 |
| (一) 明确网络诽谤与民事侵权的界限 | 第43-44页 |
| (二) 谨慎对待网络诽谤政府机关案件 | 第44-47页 |
| (三) 明确自诉案件与公诉案件的标准 | 第47-49页 |
| (四) 建立配套制度作为补充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