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公司手机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论文工作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2 相关技术 | 第14-19页 |
2.1 C/S架构 | 第14页 |
2.1.1 C/S架构的工作模式 | 第14页 |
2.1.2 选择C/S模式原因 | 第14页 |
2.2 Android操作系统 | 第14-17页 |
2.2.1 Android系统框架 | 第15-16页 |
2.2.2 Android应用程序构成 | 第16页 |
2.2.3 Android安全性 | 第16页 |
2.2.4 选择原生应用程序原因 | 第16-17页 |
2.3 MINA框架 | 第17页 |
2.4 Protocol Buffers协议 | 第17-1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需求分析 | 第19-30页 |
3.1 可行性分析 | 第19-20页 |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19页 |
3.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19页 |
3.1.3 操作可行性分析 | 第19-20页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第20-26页 |
3.2.1 整体流程分析 | 第21-22页 |
3.2.2 手机入库管理 | 第22-23页 |
3.2.3 测试手机借用管理 | 第23页 |
3.2.4 测试手机临时借用管理 | 第23-24页 |
3.2.5 研发手机借用管理 | 第24页 |
3.2.6 手机监控 | 第24-25页 |
3.2.7 系统管理 | 第25-26页 |
3.2.8 通知推送 | 第26页 |
3.3 用户角色分析及用例图 | 第26-27页 |
3.4 性能要求与技术指标 | 第27-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系统设计 | 第30-47页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30-31页 |
4.1.1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30-31页 |
4.1.2 系统总体模块划分 | 第31页 |
4.2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第31-36页 |
4.2.1 登录服务端类设计 | 第31-32页 |
4.2.2 手机入库服务端类设计 | 第32页 |
4.2.3 手机借用服务端类设计 | 第32-33页 |
4.2.4 监控功能服务端类设计 | 第33-34页 |
4.2.5 推送功能服务端设计 | 第34-35页 |
4.2.6 系统设置服务端类设计 | 第35-36页 |
4.3 客户端用户界面设计 | 第36-37页 |
4.4 客户端基础层详细设计 | 第37-40页 |
4.4.1 网络通信详细设计 | 第38页 |
4.4.2 图片缓存详细设计 | 第38-39页 |
4.4.3 异步操作详细设计 | 第39页 |
4.4.4 热补丁详细设计 | 第39-40页 |
4.5 服务端数据库设计 | 第40-46页 |
4.5.1 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 第40-41页 |
4.5.2 数据库的表结构 | 第41-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系统的实现 | 第47-57页 |
5.1 功能模块实现 | 第47-51页 |
5.1.1 登录功能实现 | 第47-48页 |
5.1.2 手机入库功能实现 | 第48-49页 |
5.1.3 测试手机借用功能实现 | 第49-50页 |
5.1.4 主动预警功能实现 | 第50-51页 |
5.2 基础功能层实现 | 第51-54页 |
5.2.1 网络通信实现 | 第51-52页 |
5.2.2 图片缓存实现 | 第52-53页 |
5.2.3 异步操作实现 | 第53-54页 |
5.2.4 热补丁实现 | 第54页 |
5.3 非功能性模块实现 | 第54-56页 |
5.3.1 客户端常驻实现 | 第54-55页 |
5.3.2 Push机制实现 | 第55页 |
5.3.3 解决OOM问题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系统的测试 | 第57-64页 |
6.1 测试环境 | 第57页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第57-62页 |
6.2.1 白盒测试 | 第57-60页 |
6.2.2 黑盒测试 | 第60-61页 |
6.2.3 单元测试 | 第61页 |
6.2.4 自动化测试 | 第61-62页 |
6.3 系统的运行效果 | 第62-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