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Gmdwarf1的矮化晚花性状基因定位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7-18页
    1.1 植物开花分子调控途径第7-9页
        1.1.1 光周期途径第7-8页
        1.1.2 春化途径第8页
        1.1.3 自主途径第8-9页
        1.1.4 赤霉素途径第9页
    1.2 大豆成花转变的分子调控机制第9-10页
    1.3 植物基因的图位克隆第10-13页
        1.3.1 图位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第11页
        1.3.2 图位克隆的技术环节第11-13页
        1.3.3 大豆基因的图位克隆第13页
    1.4 基于BSA分析法的基因定位技术第13-16页
        1.4.1 基于BSA法的SSR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第14-15页
        1.4.2 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BSA法的基因定位研究第15-16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8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18-32页
    2.1 材料第18-25页
        2.1.1 大豆第18-19页
        2.1.2 SSR分子标记第19-24页
        2.1.3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及其配方第24-25页
        2.1.4 仪器及设备第25页
    2.2 方法第25-32页
        2.2.1 大豆株高-开花性状遗传稳定性和成株率检测第25-26页
        2.2.2 大豆矮化晚花突变体Gmdwarf1的矮化晚花性状遗传分析第26-27页
        2.2.3 大豆矮化晚花突变体Gmdwarf1的矮化晚花基因定位第27-32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32-40页
    3.1 大豆株高-开花性状稳定性和成株率第32页
    3.2 大豆突变体Gmdwarf1矮化晚花性状遗传第32-34页
    3.3 大豆矮化晚花突变体Gmdwarf1突变位点的定位第34-40页
        3.3.1 大豆双亲多态性SSR分子标记第34-36页
        3.3.2 大豆突变体基因池和野生型基因池多态性SSR标记第36-37页
        3.3.3 大豆F2突变体植株SSR带型及数量第37-39页
        3.3.4 大豆突变体Gmdwarf1的矮化晚花基因座遗传图谱第39-40页
第4章 讨论第40-44页
    4.1 大豆矮化晚花突变体Gmdwarf1的意义第40页
    4.2 大豆Gmdwarf1矮化晚花性状的遗传第40-41页
    4.3 大豆Gmdwarf1矮化晚花基因座定位第41-42页
    4.4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第42-44页
第5章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耐冷性鉴定及调控效应研究
下一篇:夜间增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