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和络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络气郁滞证作用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前言第11-13页
1 临床资料第13-16页
    1.1 一般资料第13-14页
    1.2 西医诊断标准第14页
    1.3 中医诊断标准第14页
    1.4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第14-15页
    1.5 纳入标准第15页
    1.6 排除标准第15-16页
    1.7 退出及剔除标准第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2.1 治疗方法第16-17页
        2.1.1 对照组第16页
        2.1.2 治疗组第16-17页
    2.2 观察指标第17页
        2.2.1 疗效观察指标时点及复查时间第17页
        2.2.2 疗效观察指标第17页
        2.2.3 安全性观察指标第17页
    2.3 疗效评价标准第17-18页
        2.3.1 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第17页
        2.3.2 肝功能变化第17页
        2.3.3 肝脏弹性值第17-18页
    2.4 数据处理方法第18页
3 结果第18-20页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侯临床疗效比较第18页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第18-19页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肝脏功能及肝脏弹性值比较第19页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安全性疗效评价第19页
    3.5 结论第19-20页
讨论第20-37页
    1 和络法治法溯源第20-31页
        1.1 和法理论溯源第20-22页
            1.1.1 《黄帝内经》中的“和”第20-21页
            1.1.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和”第21-22页
        1.2 通络法的崛起和发展第22-27页
            1.2.1 通络法与《黄帝内经》第22-24页
            1.2.2 清代络病学的发展第24-25页
            1.2.3 通络法的现代理论研究第25-27页
            1.2.4 通络法的现代临床应用第27页
        1.3 对慢性乙型肝炎络气郁滞证的认识第27-31页
            1.3.1 病在少阳第28-29页
            1.3.2 初病气络受阻,久则伤及血络第29-31页
    2 和络法处方论证第31-34页
        2.1 药物组成及加减变化第31页
        2.2 组方释义第31-34页
    3 疗效探究第34-37页
        3.1 疏肝利胆,健脾和胃第34-35页
        3.2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第35页
        3.3 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第35-36页
        3.4 畅达气络,安和血络第36-37页
结语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5页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第45-51页
    1 病因病机第45-46页
    2 中医辩证第46页
    3 中医治法治则第46-47页
    4 慢性肝病的中医临床研究第47-48页
    5 慢性乙型肝炎的外治法第48页
    6 总结与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附表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化通降片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泄浊解毒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血清瘦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