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玻璃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9页
    1 绪论第9-29页
        1.1 稀土发光材料简介第9页
        1.2 稀土元素简介第9-10页
        1.3 稀土发光的原理第10-12页
            1.3.1 稀土元素的电子构型第10-11页
            1.3.2 稀土元素能级第11-12页
        1.4 稀土元素及其应用第12-20页
            1.4.1 稀土离子的下转换第13-15页
            1.4.2 下转换的应用第15-18页
            1.4.3 下转换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5 稀土离子的上转换第20-27页
            1.5.1 上转换的过程第21-24页
            1.5.2 上转换的应用第24-25页
            1.5.3 稀土上转换的研究进展第25-27页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第27-29页
            1.6.1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测试第29-35页
    2 实验设计第29-35页
        2.1 实验设计原料第29-30页
        2.2 实验设计步骤第30-32页
        2.3 实验表征手段与方法第32-35页
            2.3.1 玻璃本体性质表征第32-33页
            2.3.2 分光光度计第33页
            2.3.3 荧光光谱仪第33页
            2.3.4 样品其他性质表征第33-35页
第三章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下转换发光第35-54页
    3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下转换发光性能第35-54页
        3.1 稀土离子单掺杂第35-41页
            3.1.1 稀土单掺杂玻璃的制备第35页
            3.1.2 稀土单掺杂玻璃的透过光谱第35-38页
            3.1.3 稀土单掺杂玻璃的荧光光谱第38-41页
        3.2 稀土离子双掺杂第41-47页
            3.2.1 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方式第41-42页
            3.2.2 稀土双掺杂玻璃的制备第42-43页
            3.2.3 稀土双掺杂玻璃的透过光谱第43-44页
            3.2.4 稀土双掺杂玻璃的荧光光谱第44-47页
        3.3 稀土掺杂对玻璃本体性能的影响第47-50页
            3.3.1 稀土掺杂对玻璃膨胀系数的影响第47-48页
            3.3.2 稀土掺杂对玻璃粘度的影响第48-50页
        3.4 稀土粒子掺杂玻璃的发光性能第50-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第54-74页
    4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上转换发光性能第54-74页
        4.1 稀土离子单掺杂上转换第54-60页
            4.1.1 稀土单掺杂玻璃的制备第54-55页
            4.1.2 稀土单掺杂玻璃的透过光谱第55-58页
            4.1.3 稀土单掺杂玻璃的上转换荧光光谱第58-60页
        4.2 稀土离子双掺杂上转换第60-65页
            4.2.1 稀土双掺杂玻璃的制备第60页
            4.2.2 稀土双掺杂玻璃的吸收光谱第60-63页
            4.2.3 稀土双掺杂玻璃的荧光光谱第63-65页
        4.3 稀土上转换的发光机制第65-68页
            4.3.1 硅酸盐玻璃中上转换发光强度和泵浦功率第65-67页
            4.3.2 硅酸盐玻璃中Yb~(3+)和Tm~(3+)上转化发光机制第67-68页
        4.4 F~-、Li~+和Al~(3+)对玻璃中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影响第68-73页
            4.4.1 含有F~-、Li~+和Al~(3+)的上转换玻璃样品的制备第68-69页
            4.4.2 玻璃样品UB-S5的透过光谱第69-71页
            4.4.3 玻璃样品UB-S5的荧光光谱第71-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5.1 实验结论第74-75页
        5.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7页
本人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泥泡沫混凝土的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MATLAB地基沉降预测模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