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层感知的认知网络接入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认知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认知网络的发展过程 | 第15-16页 |
1.2.2 认知网络的特征属性 | 第16-18页 |
1.2.3 认知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 跨层感知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接入选择机制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4.1 接入网选择机制的步骤 | 第23-24页 |
1.4.2 接入网选择机制的方法 | 第24-26页 |
1.4.3 存在问题 | 第26页 |
1.5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第26-27页 |
1.6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7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8-30页 |
第2章 基于MDE-K环的跨层感知框架模型 | 第30-46页 |
2.1 引言 | 第30-34页 |
2.1.1 分层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2.1.2 跨层设计的基本原理 | 第32页 |
2.1.3 跨层设计的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2.2 认知网络的体系结构研究 | 第34-38页 |
2.2.1 认知循环 | 第34-36页 |
2.2.2 认知网络的架构模型 | 第36-38页 |
2.3 认知网络的跨层感知框架 | 第38-40页 |
2.4 跨层感知模型描述与验证 | 第40-45页 |
2.4.1 跨层感知的模型描述 | 第40-42页 |
2.4.2 仿真实验与模型验证 | 第42-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基于多尺度熵的用户业务流特性分析 | 第46-65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多尺度业务流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3.2.1 模型建立 | 第47页 |
3.2.2 实施过程 | 第47-48页 |
3.3 基于多尺度熵的用户业务流分类 | 第48-52页 |
3.3.1 时空尺度业务流分析 | 第48-51页 |
3.3.2 K-近邻法业务流分类 | 第51-52页 |
3.4 基于多元回归的用户业务流预测 | 第52-57页 |
3.4.1 应用ANFIS约简参数 | 第52-55页 |
3.4.2 网络流量预测的方法 | 第55-56页 |
3.4.3 多元回归分析预测 | 第56-57页 |
3.5 时空尺度终端业务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3.5.1 参数分析 | 第57页 |
3.5.2 方法实现 | 第57-58页 |
3.6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3.6.1 仿真场景设计 | 第58-62页 |
3.6.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接入选择方法 | 第65-87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模糊逻辑相关理论 | 第66-68页 |
4.3 跨层接入机制流程 | 第68页 |
4.4 跨层感知接入机制实现 | 第68-77页 |
4.4.1 接入网信息获取 | 第69-70页 |
4.4.2 接入网性能评估 | 第70-73页 |
4.4.3 网络因素权值确定 | 第73-77页 |
4.5 实验仿真与分析 | 第77-86页 |
4.5.1 仿真场景设定 | 第77页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7-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基于随机网络优化的跨层传输控制方法 | 第87-110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认知循环博弈建模 | 第88-95页 |
5.2.1 非协作博弈模型 | 第88-89页 |
5.2.2 认知网络博弈建模 | 第89-92页 |
5.2.3 博弈模型约束条件 | 第92-95页 |
5.3 跨层等待队列建立及控制 | 第95-97页 |
5.3.1 跨层等待队列建立 | 第95页 |
5.3.2 跨层等待队列控制 | 第95-96页 |
5.3.3 授权用户碰撞约束 | 第96-97页 |
5.4 认知网络授权用户传输控制 | 第97-103页 |
5.4.1 Lyapunov优化理论 | 第97-99页 |
5.4.2 CN_Cross-layer算法 | 第99-100页 |
5.4.3 随机网络优化策略 | 第100-103页 |
5.5 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103-109页 |
5.5.1 仿真场景设定 | 第103-105页 |
5.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5-10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