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MW等级亚临界燃煤锅炉深度调峰低负荷稳燃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低负荷稳燃研究原理 | 第16-24页 |
2.1. 研究案例介绍 | 第16-18页 |
2.1.1. 运行参数 | 第17页 |
2.1.2. 设计参数 | 第17-18页 |
2.1.3. 低负荷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2.2. 煤粉气流着火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2.2.1. 煤的着火温度 | 第19-20页 |
2.2.2. 煤粉气流的着火热 | 第20页 |
2.3. 低负荷稳燃技术原理 | 第20-24页 |
2.3.1. 燃烧精细化调整 | 第20-21页 |
2.3.2. 基于设备改造的低负荷稳燃技术 | 第21-24页 |
第三章 模型综述及数值模拟介绍 | 第24-36页 |
3.1. 模拟炉内燃烧基本思想 | 第24页 |
3.2. 基本守恒方程 | 第24-25页 |
3.2.1. 连续方程 | 第24页 |
3.2.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4-25页 |
3.2.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5页 |
3.2.4. 化学组分平衡方程 | 第25页 |
3.3. 湍流模型 | 第25-28页 |
3.3.1. 湍流模型介绍 | 第25-26页 |
3.3.2. Boussinesq假设 | 第26-27页 |
3.3.3. κ-ε模型 | 第27-28页 |
3.4. 炉内气固两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28-30页 |
3.4.1. 离散相颗粒模型 | 第28页 |
3.4.2.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第28-29页 |
3.4.3. 涡耗散模型(EBU) | 第29-30页 |
3.5. 辐射模型 | 第30-31页 |
3.6. 煤的热解及焦炭燃烧模型 | 第31-33页 |
3.6.1. 挥发分模型 | 第31-32页 |
3.6.2. 焦炭模型 | 第32-33页 |
3.7. 模型介绍及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3.8. 边界条件 | 第34-36页 |
3.8.1. 入口条件 | 第34页 |
3.8.2. 壁面条件 | 第34-35页 |
3.8.3. 出口条件 | 第35-36页 |
第四章 30%负荷下燃烧精细化调整模拟及试验研究 | 第36-54页 |
4.1. 燃烧精细化调整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46页 |
4.1.1. 调整一次风量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39-43页 |
4.1.2. 调整一次风温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3-45页 |
4.1.3. 调整煤粉细度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 燃烧精细化调整试验研究 | 第46-53页 |
4.2.1. 试验内容及方法 | 第46-47页 |
4.2.2. 燃烧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47-52页 |
4.2.3. 试验结果总结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20%负荷下浓淡双喷口燃烧器稳燃技术研究 | 第54-69页 |
5.1. 浓淡双喷口燃烧器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55-59页 |
5.1.1. 对BMCR工况的校核 | 第58-59页 |
5.2. 风煤比及煤粉分配方式对燃烧情况的影响 | 第59-65页 |
5.2.1. 上浓下淡的分配方式 | 第59-62页 |
5.2.2. 上淡下浓的分配方式 | 第62-64页 |
5.2.3. 不同煤粉分配方式的对比 | 第64-65页 |
5.2.4. 小结 | 第65页 |
5.3. 不同改造位置的影响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6.2. 下一步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