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4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复杂的海洋环境因素及其对金属腐蚀情况的影响 | 第11-13页 |
1.2.1 海洋各区带的环境及腐蚀特点 | 第11-12页 |
1.2.2 海洋腐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第13-14页 |
1.3.1 金属材料的海洋腐蚀 | 第13页 |
1.3.2 金属材料腐蚀控制方法 | 第13-14页 |
1.4 锌铝涂层技术 | 第14-16页 |
1.4.1 锌铝涂层耐蚀机理 | 第15页 |
1.4.2 锌铝涂层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喷涂防护技术 | 第16-22页 |
1.5.1 热喷涂技术概况 | 第16-17页 |
1.5.2 电弧喷涂技术 | 第17-18页 |
1.5.2.1 电弧喷涂技术及其发展 | 第17-18页 |
1.5.2.2 电弧喷涂技术的优势 | 第18页 |
1.5.2.3 电弧喷涂技术的应用 | 第18页 |
1.5.3 火焰喷涂技术 | 第18-20页 |
1.5.3.1 火焰喷涂技术概况 | 第18-19页 |
1.5.3.2 火焰喷涂的发展 | 第19-20页 |
1.5.4 冷喷涂技术 | 第20-22页 |
1.5.4.1 冷喷涂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20页 |
1.5.4.2 冷喷涂技术原理 | 第20-21页 |
1.5.4.3 冷喷涂技术的优势 | 第21页 |
1.5.4.4 冷喷涂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24-31页 |
2.1 试样制备 | 第24-2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2 涂层的制备 | 第25-27页 |
2.1.3 试样的处理 | 第27页 |
2.2 主要的化学试剂和试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27-28页 |
2.2.2 试验所用仪器 | 第28页 |
2.3 主要测试方法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原始涂层组织结构及物理性能 | 第31-41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三种涂层的表面宏观形貌 | 第31-32页 |
3.3 三种涂层的厚度 | 第32-33页 |
3.4 三种涂层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33-38页 |
3.5 三种锌铝涂层的结合强度 | 第38-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中性盐雾环境中涂层的腐蚀行为 | 第41-48页 |
4.1 盐雾不同时间三种锌铝涂层的宏观形貌 | 第41-43页 |
4.2 中性盐雾试验涂层增重测量 | 第43-44页 |
4.3 中性盐雾试验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44-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模拟浪花飞溅区涂层腐蚀行为 | 第48-62页 |
5.1 开路电位的变化情况 | 第48-49页 |
5.2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49-53页 |
5.3 三种锌铝涂层飞溅腐蚀后的微观形貌及产物分析 | 第53-60页 |
5.4 三种涂层飞溅腐蚀后的XRD分析 | 第60-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模拟海洋干湿交替环境涂层的腐蚀行为 | 第62-73页 |
6.1 开路电位的变化情况 | 第62-63页 |
6.2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63-66页 |
6.3 三种涂层干湿交替腐蚀后的微观形貌及产物分析 | 第66-70页 |
6.4 三种涂层干湿交替腐蚀后的XRD分析 | 第70-7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模拟海洋全浸区涂层腐蚀行为 | 第73-95页 |
7.1 全浸条件下Cl-浓度对涂层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73-83页 |
7.1.1 开路电位的变化情况 | 第73-74页 |
7.1.2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74-79页 |
7.1.3 动电位极化测试 | 第79-83页 |
7.2 全浸条件下温度对涂层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83-93页 |
7.2.1 开路电位的变化情况 | 第84-85页 |
7.2.2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85-89页 |
7.2.3 动电位极化测试 | 第89-9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