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固相反硝化同时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和阿特拉津试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地下水资源利用和污染概况第14-15页
    1.2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来源及治理技术第15-19页
        1.2.1 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现状第15-16页
        1.2.2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来源第16-17页
        1.2.3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治理技术第17-19页
    1.3 地下水中阿特拉津的污染现状、危害及治理方法第19-21页
        1.3.1 地下水中阿特拉津的污染现状第19-20页
        1.3.2 阿特拉津的危害第20页
        1.3.3 阿特拉津的治理方法第20-21页
    1.4 固相反硝化去除硝酸盐和农药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1.4.1 固相反硝化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2 固相反硝化去除硝酸盐和农药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1.5 吸附理论第23-25页
        1.5.1 吸附及吸附类型第23页
        1.5.2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第23-24页
        1.5.3 吸附等温线模型第24-25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28页
        1.6.1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5-26页
        1.6.2 技术路线第26-28页
第二章 利用固相反硝化技术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试验研究第28-36页
    2.1 前言第28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2.2.1 试验材料第28-29页
        2.2.2 试验方法第29页
        2.2.3 分析项目及方法第29页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2.3.1 稻草秸秆作为固相碳源固相反硝化的特性研究第29-31页
        2.3.2 温度对固相反硝化的影响第31-32页
        2.3.3 硝酸盐的初始浓度对固相反硝化的影响第32-33页
        2.3.4 稻草秸秆投加量对固相反硝化的影响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阿特拉津对固相反硝化的影响及去除机制试验研究第36-44页
    3.1 前言第36页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3.2.1 试验材料第36页
        3.2.2 试验方法第36-37页
        3.2.3 分析项目及方法第37页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3.3.1 阿特拉津对固相反硝化的影响第37-39页
        3.3.2 固相反硝化条件下阿特拉津去除机制研究第39-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4页
第四章 稻草秸秆对地下水中阿特拉津的吸附特性研究第44-52页
    4.1 前言第44页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4.2.1 试验材料第44页
        4.2.2 试验方法第44-45页
        4.2.3 分析项目及方法第45页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5-50页
        4.3.1 吸附时间的影响第45-46页
        4.3.2 吸附剂投加量对阿特拉津去除的影响第46-47页
        4.3.3 pH值对阿特拉津去除的影响第47页
        4.3.4 温度对阿特拉津去除的影响第47-48页
        4.3.5 吸附等温线的研究第48-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固相反硝化同时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和阿特拉津第52-62页
    5.1 前言第52页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5.2.1 试验材料第52页
        5.2.2 试验装置第52-53页
        5.2.3 试验方法第53页
        5.2.4 分析项目及方法第53-54页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4-61页
        5.3.1 反应器的启动第54-55页
        5.3.2 进水容积负荷对系统的影响第55-59页
        5.3.3 水力停留时间对系统的影响第59-60页
        5.3.4 反应器稳定运行效果第60-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结论第62-64页
    6.1 结论第62页
    6.2 建议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下爆炸法破解剩余污泥的模拟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光照条件对小檗碱抑藻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