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禁止酷刑公约》的基本问题 | 第15-24页 |
第一节 《禁止酷刑公约》产生的背景 | 第15-19页 |
一 人类酷刑史 | 第15-16页 |
二 禁止酷刑理念的发展 | 第16-17页 |
三 《禁止酷刑公约》的颁布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禁止酷刑公约》的基本内容 | 第19-24页 |
一 《禁止酷刑公约》中“酷刑”含义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 《禁止酷刑公约》规定的缔约国义务 | 第20-21页 |
三 《禁止酷刑公约》的实施监督机构 | 第21页 |
四 《禁止酷刑委员会》的实施监督制度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禁止酷刑公约》的缔约国报告制度 | 第24-39页 |
第一节 缔约国报告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24-26页 |
一 提交报告 | 第24-25页 |
二 审议报告 | 第25页 |
三 提出一般性意见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与相关国际人权文件中缔约国报告制度的比较 | 第26-31页 |
一 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缔约国报告制度的比较 | 第26-28页 |
二 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缔约国报告制度的比较 | 第28-30页 |
三 与《欧洲防止酷刑公约》缔约国报告制度的比较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缔约国报告制度的缺陷和不足 | 第31-35页 |
一 报告迟延和积压问题 | 第32-34页 |
二 报告内容问题 | 第34页 |
三 报告审理意见的弱制裁性 | 第34-35页 |
四 后续跟踪程序不完善 | 第35页 |
第四节 缔约国报告制度的改革设想 | 第35-39页 |
一 统一和整合人权监督机构内部 | 第36-37页 |
二 制定多样化的报告准则 | 第37页 |
三 增加无报告审议和答复清单报告制度 | 第37-38页 |
四 进一步明确审理意见的性质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禁止酷刑公约》的个人来文制度 | 第39-52页 |
第一节 个人来文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39-42页 |
一 个人来文的受理 | 第39-41页 |
二 个人来文的审理 | 第41-42页 |
三 个人来文的处理结果 | 第42页 |
第二节 个人来文制度的缺陷和不足 | 第42-48页 |
一 个人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仍存在争议 | 第42-43页 |
二 个人来文机制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43-44页 |
三 禁止酷刑委员会缺乏查找事实的手段 | 第44-45页 |
四 审理意见的弱制裁性 | 第45页 |
五 个人来文制度的影响力有限 | 第45-47页 |
六 后续行动程序不完善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个人来文制度的改革设想 | 第48-52页 |
一 促进《禁止酷刑公约》个人来文制度的普遍批准 | 第48-49页 |
二 改革个人来文制度的审理程序 | 第49页 |
三 增强审理意见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 第49-51页 |
四 提高禁止酷刑委员会的审案效率 | 第51页 |
五 通过其他机构扩大审理意见的影响力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中国与《禁止酷刑公约》实施监督机制 | 第52-62页 |
第一节 《禁止酷刑公约》在中国的实践情况 | 第52-57页 |
一 中国政府对《禁止酷刑公约》的态度 | 第52-53页 |
二 中国国内法关于禁止酷刑的规定和措施 | 第53-57页 |
第二节 中国对《禁止酷刑公约》实施监督制度的履行 | 第57-62页 |
一 中国履行《禁止酷刑公约》缔约国报告制度的现状 | 第57-59页 |
二 中国对《禁止酷刑公约》其他制度的履行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