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5页 |
1.1 PRRS简介 | 第14-15页 |
1.1.1 PRRS | 第14页 |
1.1.2 HP-PRRS | 第14-15页 |
1.2 PRRSV | 第15-21页 |
1.2.1 PRRSV基因组结构 | 第15-17页 |
1.2.2 PRRSV非结构蛋白 | 第17-18页 |
1.2.3 PRRSV结构蛋白 | 第18-20页 |
1.2.4 PRRSV基因组遗传变异 | 第20-21页 |
1.3 PRRSV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 第21页 |
1.4 PRRSV中和抗体的概述 | 第21-22页 |
1.4.1 中和抗体的作用意义 | 第22页 |
1.4.2 中和抗体的产生 | 第22页 |
1.5 PRRSV的防控 | 第22-23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1.7 本研究的实验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2013-2014年广西PRRSV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25-47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5-28页 |
2.1.1 病料来源 | 第25页 |
2.1.2 细胞 | 第25页 |
2.1.3 主要试剂、耗材 | 第25页 |
2.1.4 相关试剂及其配制 | 第25-26页 |
2.1.5 引物序列及合成 | 第26-27页 |
2.1.6 分子生物学相关软件 | 第27页 |
2.1.7 本研究参考序列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样品处理 | 第28页 |
2.2.2 PRRSV检测 | 第28-29页 |
2.2.3 PRRS分离鉴定 | 第29页 |
2.2.4 NSP2基因高变区、ORF5基因测序及分析 | 第29-3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1-44页 |
2.3.1 PRRSV流行毒株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2.3.2 PRRSV分离鉴定 | 第32-37页 |
2.3.3 流行毒株NSP2基因高变区和ORF5基因序列分析 | 第37-44页 |
2.4 讨论与分析 | 第44-47页 |
第三章 4株PRRSV分离株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 第47-58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3.1.1 毒株 | 第47页 |
3.1.2 细胞 | 第47页 |
3.1.3 主要试剂、耗材 | 第47页 |
3.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7-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3.2.1 RNA提取 | 第48页 |
3.2.2 RT-PCR | 第48页 |
3.2.3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48页 |
3.2.4 纯化后DNA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48页 |
3.2.5 连接产物转化 | 第48-49页 |
3.2.6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49页 |
3.2.7 目的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9-56页 |
3.3.1 4株PRRSV全基因组序列测序 | 第49页 |
3.3.2 4株PRRS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49-54页 |
3.3.3 NSP2、GP3、GP5主要变异蛋白分析 | 第54-56页 |
3.3.4 4株流行毒株毒力相关氨基酸的变异分析 | 第56页 |
3.4 讨论与分析 | 第56-58页 |
第四章 不同PRRSV分离株对高免血清中和效果 | 第58-70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58页 |
4.1.1 毒株 | 第58页 |
4.1.2 实验动物 | 第58页 |
4.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4.2.1 猪的攻毒程序及血清的制备 | 第58页 |
4.2.2 猪血清的ELISA抗体测定 | 第58-59页 |
4.2.3 猪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测定 | 第59-6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1-68页 |
4.3.1 猪血清PRRSV检测结果 | 第61页 |
4.3.2 猪血清的ELISA抗体测定结果 | 第61-62页 |
4.3.3 猪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测定结果 | 第62-63页 |
4.3.4 不同PRRSV分离株对高免血清的敏感性 | 第63-66页 |
4.3.5 中和抗体敏感性差异与GP5氨基酸序列的相关性分析 | 第66-68页 |
4.4 讨论与分析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