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第11-13页 |
1.2.2 金融机构对资本配置效率传递机制的的相关文献 | 第13-14页 |
1.2.3 有关城商行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首次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按不同产权属性分组 | 第19页 |
1.4.3 从微观层面采用大样本数据探讨 | 第19-20页 |
2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概述 | 第20-26页 |
2.1 我国城商行的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2.1.1 城商行的历史渊源(二十世纪至1995年) | 第20页 |
2.1.2 城商行的艰难起步时期(1995年至2000年) | 第20页 |
2.1.3 城商行的努力调整及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 第20-21页 |
2.2 城商行的发展定位 | 第21-22页 |
2.3 地方政府在城商行中的特殊地位 | 第22-26页 |
2.3.1 地方政府有能力干预城商行信贷资源的配置 | 第22页 |
2.3.2 地方政府有动机来干预城商行的信贷资本配置 | 第22-23页 |
2.3.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资本配置的扭曲效应 | 第23-26页 |
3 银行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机理与地方政府多重目标假说 | 第26-31页 |
3.1 资本配置效率 | 第26-28页 |
3.1.1 研究资本配置效率的两种视角 | 第26页 |
3.1.2 资本配置效率的测算 | 第26-27页 |
3.1.3 银行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机理 | 第27-28页 |
3.2 地方政府多重目标理论假说 | 第28-31页 |
3.2.1 地方政府的多重目标函数 | 第28页 |
3.2.2 地方政府寻找多重目标函数之间的均衡 | 第28-31页 |
4 研究设计及数据选择 | 第31-38页 |
4.1 双重差分法及适用性检验 | 第31-34页 |
4.1.1 双重差分法 | 第31页 |
4.1.2 双重差分的适用性检验 | 第31-34页 |
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 第34-38页 |
4.2.1 模型设定 | 第34-36页 |
4.2.2 数据描述 | 第36-38页 |
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38-50页 |
5.1 基于全样本回归结果的实证分析 | 第38-40页 |
5.2 基于企业性质分类的回归结果的实证分析 | 第40-43页 |
5.3 稳健性检验 | 第43-50页 |
5.3.1 双重差分成立的相关检验 | 第43-47页 |
5.3.2 延长样本时间窗口 | 第47-48页 |
5.3.3 倾向值匹配法 | 第48-50页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0-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