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其他论文

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关于忠节、气节观的研究第10-12页
        1.2.2 关于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的研究第12-15页
    1.3 难点及解决方法第15-17页
第2章 明末士人忠节观念的形成背景第17-21页
    2.1 明代“重典治国”的政治环境第17-19页
    2.2 明末的士林风气第19-21页
第3章 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的展开第21-46页
    3.1 刘宗周的忠节观念第21-29页
        3.1.1 以“忠”界定君臣关系第21-23页
        3.1.2 以“忠节”指导政治活动第23-27页
        3.1.3 以殉国捍卫“忠节”第27-29页
    3.2 陈确、黄宗羲与张履祥的忠节观第29-42页
        3.2.1 区分忠节与惘死第29-33页
        3.2.2 三人忠节观异同第33-42页
        小结第42页
    3.3 刘门其他弟子的忠节表现第42-46页
        3.3.1 以殉国尽忠第43-44页
        3.3.2 以抗清尽忠第44-45页
        3.3.3 隐逸以尽忠第45-46页
第4章 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的影响第46-52页
    4.1 对清初士人的影响第46-50页
        4.1.1 清初士人对蕺山学派的评价第46-48页
        4.1.2 蕺山学派对清初贰臣的影响第48-50页
    4.2 对清政权的影响第50-52页
结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幸福与道德的辩证关系--以弗洛姆《爱的艺术》为视角
下一篇:贾谊“置势入礼”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