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 海洋环境污染状况 | 第15-19页 |
1.1 重金属定义 | 第15-16页 |
1.2 海洋中重金属来源 | 第16页 |
1.3 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6-17页 |
1.4 重金属的生态效应 | 第17-19页 |
1.4.1 重金属对海洋植物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2 重金属对海洋动物的影响 | 第18页 |
1.4.3 重金属对人体的影响 | 第18-19页 |
2. 海洋环境中重金属治理与修复 | 第19-21页 |
2.1 “十二五”重金属污染整治 | 第19-20页 |
2.2 重金属的修复治理方法 | 第20-21页 |
2.3 大型海藻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第21页 |
3. 海藻中蛋白/多肽标志物的概述及功能性 | 第21-35页 |
3.1 类金属硫蛋白(MT-like)及多肽(PCs)概况 | 第21-23页 |
3.2 MT-like及多肽(PCs)合成 | 第23-24页 |
3.2.1 金属硫蛋白的诱导合成 | 第23-24页 |
3.2.2 多肽PCs的合成机理过程 | 第24页 |
3.3 MTL及多肽(PCs)功能性 | 第24-27页 |
3.3.1 类金属蛋白功能性 | 第24-26页 |
3.3.2 多肽化合物(PCs) | 第26-27页 |
3.4 海藻中MT-like与多肽(PCs)分离检测方法 | 第27-33页 |
3.4.1 MTL/多肽提取纯化方法 | 第27-29页 |
3.4.2 MTL与多肽检测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3.5 多肽(PCs)与MT-like在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前景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海藻中重金属测定及富集能力研究 | 第35-47页 |
1.引言 | 第35-3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2.2 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2.3 ICP-MS调谐与工作条件 | 第37页 |
2.4 室内胁迫培养海带 | 第37-38页 |
2.5 养殖区海带样品采集 | 第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3.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38-39页 |
3.1.1 微波消解处理 | 第38-39页 |
3.1.2 密闭高温消解 | 第39页 |
3.2 ICP-MS方法学考察 | 第39-40页 |
3.2.1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 第39-40页 |
3.2.2 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 | 第40页 |
3.3 不同来源海藻中重金属测定分析 | 第40-46页 |
3.3.1 室内重金属胁迫培养海带 | 第40-43页 |
3.3.2 养殖区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 | 第43-46页 |
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类金属硫蛋白的提取与表征定量分析研究 | 第47-68页 |
第一节 海藻中类金属硫蛋白提取与表征 | 第47-58页 |
1. 引言 | 第47-4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8-49页 |
2.3 海藻中类金属硫蛋白提取与纯化 | 第49-5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3.1 类金属硫蛋白紫外测定 | 第50-51页 |
3.2 基于金属元素信号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51-52页 |
3.3 类金属硫蛋白分子量的测定 | 第52-57页 |
3.3.1 凝胶电泳表征MTL分子量 | 第53-54页 |
3.3.2 电喷雾质谱法 | 第54-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第二节 HPLC-ICP-MS联机双重检测器测定类金属硫蛋白 | 第58-68页 |
1. 引言 | 第58-5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9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59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7页 |
3.1 流动相体系的优化 | 第59-62页 |
3.1.1 流动相体系的选择 | 第59-60页 |
3.1.2 流动相浓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3.1.3 流动相酸度影响 | 第61-62页 |
3.2 蛋白Zn-MTs色谱分离重现性 | 第62-63页 |
3.3 HPLC-ICP-MS联机技术测定Zn-MTs | 第63-65页 |
3.4 锌诱导海带中MTL分离与测定 | 第65-66页 |
3.5 不同藻体中类金属硫蛋白测定 | 第66-67页 |
4. 结论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多肽化合物的表征及定量分析 | 第68-99页 |
第一节 藻体中谷胱甘肽GSH定量分析及对Cd诱导响应研究 | 第68-78页 |
1. 引言 | 第68-6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2.1 仪器和试剂 | 第69页 |
2.2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 第69-70页 |
2.2.1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69-70页 |
2.2.2 样品预处理 | 第7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7页 |
3.1 实验条件优化 | 第70-72页 |
3.1.1 邻苯二甲醛用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3.1.2 缓冲液pH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3.1.3 络合物的稳定性 | 第72页 |
3.2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72-73页 |
3.3 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 第73页 |
3.4 精密度的测定 | 第73-74页 |
3.5 回收率的测定 | 第74页 |
3.6 金属Cd对海带胁迫培养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3.6.1 海带中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 | 第74-75页 |
3.6.2 海带中GSH变化及与Cd含量相关性 | 第75-77页 |
3.7 不同区域的海藻中GSH含量的测定 | 第77页 |
4. 结论 | 第77-78页 |
第二节 多肽化合物荧光标记及表征 | 第78-92页 |
1. 引言 | 第78-7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9-81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79页 |
2.2 仪器与设备 | 第79页 |
2.3 色谱及质谱条件 | 第79页 |
2.4 多肽化合物标记 | 第79-81页 |
2.4.1 标准品的配制 | 第80页 |
2.4.2 衍生试剂的配制和柱前衍生化反应 | 第80-8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1页 |
3.1 多肽标记物稳定性 | 第81-82页 |
3.2 多肽与衍生试剂浓度关系 | 第82页 |
3.3 PCs标记化合物鉴定分析 | 第82-87页 |
3.4 基于多肽分子量的定性分析 | 第87-91页 |
4. 结论 | 第91-92页 |
第三节 海藻中多肽化合物提取及定量分析 | 第92-99页 |
1. 引言 | 第92-9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3-94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93页 |
2.2 仪器与设备 | 第93页 |
2.3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第93页 |
2.4 海藻中GSH和PCs化合物的提取 | 第93-9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4-98页 |
3.1 液相色谱(HPLC)条件优化 | 第94-95页 |
3.1.1 流动相的选择 | 第94页 |
3.1.2 洗脱梯度的优化 | 第94-95页 |
3.2 HPLC测定PCs标记物 | 第95-97页 |
3.2.1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第95-96页 |
3.2.2 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 第96-97页 |
3.3 海带中GSH及PCs测定 | 第97-98页 |
4. 结论 | 第98-99页 |
第五章 海藻中MTL与多肽PCs对重金属诱导响应研究 | 第99-109页 |
1. 引言 | 第99-10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00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100页 |
2.2 仪器与设备 | 第100页 |
2.3 重金属胁迫培养海带 | 第10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8页 |
3.1 类金属硫蛋白对重金属诱导响应 | 第101-106页 |
3.1.1 单一元素的胁迫诱导 | 第101-103页 |
3.1.2 多元元素的胁迫诱导 | 第103-105页 |
3.1.3 MT-Like脱金属后紫外吸收检测 | 第105-106页 |
3.2 多肽化合物随重金属诱导变化趋势初探 | 第106-108页 |
3.2.1 单元素Zn与Cd诱导藻体内多肽 | 第106-107页 |
3.2.2 Zn与Cd共同诱导多肽 | 第107-108页 |
4. 结论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9-111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2. 本文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5页 |
缩略语注释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