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4-16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2. 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6-24页 |
| 2.1 引言 | 第16页 |
| 2.2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第16-18页 |
| 2.2.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 2.2.2 有限单元法分析和求解问题的步骤 | 第16-18页 |
| 2.3 有限单元法用于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的现状 | 第18-19页 |
| 2.4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及介绍 | 第19-23页 |
| 2.4.1 本构模型选取 | 第19-20页 |
| 2.4.2 损伤因子 | 第20-21页 |
| 2.4.3 破坏准则 | 第21-22页 |
| 2.4.4 单元选取 | 第22-23页 |
| 2.4.5 求解方法 | 第2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24-74页 |
| 3.1 引言 | 第24页 |
| 3.2 试验简述 | 第24-26页 |
| 3.3 再生混凝土砌块未开洞墙体有限元建模及程序验证 | 第26-36页 |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29页 |
| 3.3.2 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对比分析 | 第29-36页 |
| 3.4 再生混凝土砌块开洞墙体的模型验证 | 第36-40页 |
| 3.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 3.4.2 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对比分析 | 第38-40页 |
| 3.5 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的有限元分析 | 第40-73页 |
| 3.5.1 有限元模型设计 | 第40-41页 |
| 3.5.2 竖向压应力分析 | 第41-45页 |
| 3.5.3 高宽比分析 | 第45-48页 |
| 3.5.4 构造柱分析 | 第48-51页 |
| 3.5.5 构造柱材料分析 | 第51-55页 |
| 3.5.6 洞口尺寸分析 | 第55-61页 |
| 3.5.7 洞口数量分析 | 第61-65页 |
| 3.5.8 洞口位置分析 | 第65-68页 |
| 3.5.9 洞口加固措施分析 | 第68-7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4. 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抗剪机理及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74-90页 |
| 4.1 引言 | 第74页 |
| 4.2 砌块墙体破坏形式 | 第74-75页 |
| 4.2.1 剪切破坏形式 | 第74-75页 |
| 4.2.2 弯剪破坏形式 | 第75页 |
| 4.2.3 弯曲破坏形式 | 第75页 |
| 4.3 砌块墙体剪切破坏理论 | 第75-77页 |
| 4.3.1 库仑破坏理论 | 第75-76页 |
| 4.3.2 主拉应力破坏理论 | 第76-77页 |
| 4.4 现行规范中砌体抗震抗剪承载力公式 | 第77-81页 |
| 4.4.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相关计算公式 | 第77-80页 |
| 4.4.2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中相关计算公式 | 第80页 |
| 4.4.3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中相关计算公式 | 第80-81页 |
| 4.5 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相关试验得到的抗剪承载力公式 | 第81-84页 |
| 4.6 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抗剪承载力公式的探讨 | 第84-88页 |
| 4.6.1 不带构造柱的再生混凝土砌块素墙体抗剪承载力公式 | 第84-86页 |
| 4.6.2 带构造柱的再生混凝土砌块约束墙体抗剪承载力公式 | 第86-88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90-91页 |
| 5.2 展望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附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