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s | 第9-10页 |
| 导论 | 第11-19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 (二)结构功能分析法 | 第17-18页 |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 (一)重点 | 第18页 |
| (二)难点 | 第18页 |
| (三)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网络政治参与: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式 | 第19-31页 |
| 一、网络政治参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 (一)政治参与 | 第19-21页 |
| (二)网络政治参与 | 第21-23页 |
|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兴起和发展 | 第23-26页 |
| (一)初始阶段(1949年—1957年) | 第23-24页 |
|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1978年) | 第24-25页 |
| (三)全面发展阶段(1978年—1994年) | 第25-26页 |
|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和发展(1994年至今) | 第26-31页 |
| (一)网络政治参与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26-27页 |
| (二)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权利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 | 第27-31页 |
| 第二章 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 第31-37页 |
| 一、网络政治参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 | 第31-32页 |
| (一)网络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最新动力 | 第31-32页 |
| (二)民主政治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 | 第32页 |
|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及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 第32-37页 |
|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廉价性及其影响 | 第32-33页 |
|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实时性及其影响 | 第33-34页 |
|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及其影响 | 第34-36页 |
| (四)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及其影响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政治的冲击及其原因 | 第37-50页 |
| 一、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 (一)“数字鸿沟”导致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非平衡性 | 第37-39页 |
|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 | 第39-41页 |
|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缺陷的原因 | 第41-50页 |
| (一)网民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 第41-44页 |
|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 | 第44-47页 |
| (三)网络法律法规与制度化约束的缺乏 | 第47-48页 |
| (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化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民主政治的优化研究 | 第50-59页 |
| 一、公民自身素质和参与能力的强化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 | 第50-52页 |
| (一)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 第50-51页 |
| (二)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 | 第51-52页 |
| 二、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 第52-59页 |
| (一)完善公民网络监督体制 | 第52-54页 |
| (二)优化网络政治参与渠道 | 第54-55页 |
| (三)完善政府网络治理措施 | 第55-57页 |
| (四)加强电子政府建设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