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0-14页 |
1.2.1 从电机本体角度 | 第10-11页 |
1.2.2 电力电子技术 | 第11-12页 |
1.2.3 电机控制策略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标及课题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课题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建立和抽油机负载分析 | 第17-33页 |
2.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17-24页 |
2.1.1 A、B、C三相坐标系中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1.2 α、β、o坐标系中同步电机模型 | 第19-21页 |
2.1.3 d、q、o同步旋转坐标系中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2 永磁同步电机直驱抽油机的运动分析 | 第24-27页 |
2.2.1 悬点加速度分析 | 第25-26页 |
2.2.2 悬点速度分析 | 第26页 |
2.2.3 悬点位移分析 | 第26-27页 |
2.3 永磁同步电机直驱抽油机悬点载荷分析 | 第27-32页 |
2.3.1 悬点静载荷及其变化规律 | 第28-32页 |
2.3.2 悬点动载荷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及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 | 第33-51页 |
3.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模糊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 第33-37页 |
3.1.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33页 |
3.1.2 模糊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3.1.3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 第34-37页 |
3.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7-46页 |
3.2.1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 第37-38页 |
3.2.2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的论域和Ke、Kec、Ku的值 | 第38-39页 |
3.2.3 确定各变量的语言取值及其隶属函数 | 第39-40页 |
3.2.4 选择推理算法 | 第40页 |
3.2.5 总结模糊查询表 | 第40-44页 |
3.2.6 总结专家控制规则及其蕴涵的模糊关系 | 第44页 |
3.2.7 确定清晰化的方法 | 第44-46页 |
3.3 模糊控制器在抽油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第46-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矢量控制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第51-63页 |
4.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第51页 |
4.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其程序算法 | 第51-54页 |
4.2.1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1-52页 |
4.2.2 矢量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2-54页 |
4.3 电流环调节器的设计 | 第54-57页 |
4.4 速度环调节器的设计 | 第57-60页 |
4.5 位置环调节器的设计 | 第60-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电流环、转速环、位置环调节器的仿真 | 第63-84页 |
5.1 电流环的仿真与分析 | 第63-70页 |
5.2 速度环的仿真与分析 | 第70-79页 |
5.2.1 抽油机空载时,调节器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对系统的影响 | 第71-74页 |
5.2.2 抽油机负载时,调节器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对系统的影响 | 第74-75页 |
5.2.3 微分增益系数对系统的影响 | 第75-77页 |
5.2.4 转动惯量对系统的影响 | 第77页 |
5.2.5 输出幅值对系统的影响 | 第77-79页 |
5.3 位置环的仿真与分析 | 第79-83页 |
5.3.1 抽油机空载情况下位置环响应 | 第79-81页 |
5.3.2 抽油机负载情况下位置环响应 | 第81-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