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地震概述 | 第13-18页 |
1.1.1 地震的成因及类型 | 第14-15页 |
1.1.2 地震震害 | 第15-17页 |
1.1.3 我国地震的特点 | 第17-18页 |
1.2 我国建筑抗震发展回顾 | 第18页 |
1.3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1 不规则结构的研究情况 | 第20-21页 |
1.4.2 回字形结构的研究情况 | 第21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结构抗震理论的研究 | 第23-43页 |
2.1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23-26页 |
2.1.1 静力理论阶段 | 第23页 |
2.1.2 反应谱论阶段 | 第23-26页 |
2.1.3 动力理论阶段 | 第26页 |
2.2 我国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与方法 | 第26-28页 |
2.3 我国现行规范关于不规则结构的划分 | 第28页 |
2.4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理论基础 | 第28-42页 |
2.4.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29-30页 |
2.4.2 反应谱分析基本理论 | 第30-36页 |
2.4.3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36-40页 |
2.4.4 动力时程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有限元分析软件及模型的构建 | 第43-49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第43-45页 |
3.2.1 SAP2000介绍 | 第43页 |
3.2.2 SAP2000单元分类与特点 | 第43-45页 |
3.3 材料本构 | 第45-47页 |
3.3.1 混凝土本构 | 第45-46页 |
3.3.2 钢筋本构 | 第46-47页 |
3.4 本文采用的SAP2000分析功能 | 第47页 |
3.5 模型的构建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不规则回字形结构的模态分析和反应谱分析 | 第49-63页 |
4.1 工程算例 | 第49-51页 |
4.2 模态分析 | 第51-55页 |
4.3 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分析 | 第55-62页 |
4.3.1 反应谱的确定 | 第55-56页 |
4.3.2 单向地震作用下反应谱的分析 | 第56-58页 |
4.3.3 双向地震作用下反应谱的分析 | 第58-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不规则回字形结构的时程分析和静力非线性性分析 | 第63-77页 |
5.1 线性时程分析 | 第63-71页 |
5.1.1 地震波的输入 | 第63-64页 |
5.1.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64-66页 |
5.1.3 线性时程分析 | 第66-71页 |
5.2 静力非线性分析 | 第71-75页 |
5.2.1 静力非线性( Pushover )分析法介绍 | 第71页 |
5.2.2 静力非线性分析的一般过程 | 第71页 |
5.2.3 性能点的确定 | 第71-72页 |
5.2.4 与中国地震反应谱有关参数的转化问题 | 第72页 |
5.2.5 静力非线性分析结果 | 第72-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不足之处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