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富丽华国际公寓超限项目抗震设计与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超高层建筑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2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 第11页 |
1.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11-13页 |
1.3.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概述 | 第11-12页 |
1.3.2 我国现行规范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3-14页 |
2 结构基本信息 | 第14-2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4-16页 |
2.2 材料信息 | 第16-18页 |
2.3 构件截面信息 | 第18-20页 |
2.4 荷载 | 第20-24页 |
2.4.1 楼面荷载 | 第20页 |
2.4.2 风荷载 | 第20页 |
2.4.3 雪荷载 | 第20页 |
2.4.4 地震作用 | 第20-23页 |
2.4.5 荷载组合及折减 | 第23-24页 |
3 结构超限情况分析 | 第24-33页 |
3.1 结构高度超限情况 | 第24页 |
3.2 结构平面不规则情况 | 第24-27页 |
3.2.1 周期比 | 第24页 |
3.2.2 扭转不规则 | 第24-27页 |
3.2.3 凹凸不规则 | 第27页 |
3.2.4 楼板不连续 | 第27页 |
3.3 结构竖向不规则情况 | 第27-31页 |
3.3.1 刚度突变 | 第27-28页 |
3.3.2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 第28页 |
3.3.3 受剪承载力突变 | 第28-31页 |
3.4 结构超限情况汇总 | 第31-33页 |
4 结构弹性性能分析 | 第33-58页 |
4.1 计算模型与参数 | 第33-35页 |
4.2 弹性静力分析结果 | 第35-48页 |
4.2.1 质量与周期 | 第35-38页 |
4.2.2 剪力与剪重比 | 第38-43页 |
4.2.3 刚重比与整体稳定 | 第43-44页 |
4.2.4 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 | 第44页 |
4.2.5 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 | 第44-48页 |
4.2.6 轴压比 | 第48页 |
4.3 弹性时程分析 | 第48-57页 |
4.3.1 地震波选波 | 第48-51页 |
4.3.2 谱形检查 | 第51-52页 |
4.3.3 地震时程反应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4.3.4 时程分析对反应谱分析法的内力调整 | 第53-56页 |
4.3.5 小震时程分析位移 | 第56-57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7-58页 |
5 弹塑性静力分析 | 第58-67页 |
5.1 Pushover程序原理 | 第58-59页 |
5.2 Pushover参数设置 | 第59-60页 |
5.3 Pushover计算结果 | 第60-66页 |
5.3.1 Pushover性能点 | 第60-63页 |
5.3.2 结构塑性铰发展 | 第63-66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6-67页 |
6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67-82页 |
6.1 分析目的 | 第67页 |
6.2 线弹性分析与设计 | 第67页 |
6.3 分析软件与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6.4 计算模型 | 第68-70页 |
6.4.1 杆件单元 | 第68页 |
6.4.2 墙单元 | 第68页 |
6.4.3 分布筋 | 第68页 |
6.4.4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68-69页 |
6.4.5 钢筋与钢材模型 | 第69页 |
6.4.6 阻尼模型 | 第69-70页 |
6.5 地震波选波 | 第70-73页 |
6.6 基底剪力响应时程曲线 | 第73-74页 |
6.7 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响应 | 第74-75页 |
6.8 大震弹塑性与大震弹性分析的比较 | 第75-81页 |
6.9 本章总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