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有机氟化合物的毒性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1.1 有机氟化合物的污染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1.2 有机氟化合物的一般毒性机理 | 第20-22页 |
1.1.2.1 全氟化合物(PFAAs)的毒性机理 | 第20-21页 |
1.1.2.2 氟喹诺酮类药物(FQs)的毒性机理 | 第21-22页 |
1.1.3 有机氟化合物毒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1.2 脱氧核糖核酸(DNA)概述 | 第22-26页 |
1.2.1 DNA的结构 | 第23页 |
1.2.2 DNA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3-24页 |
1.2.3 DNA与小分子的作用模式 | 第24-26页 |
1.2.3.1 共价结合 | 第24-25页 |
1.2.3.2 长距组装 | 第25页 |
1.2.3.3 剪切作用 | 第25页 |
1.2.3.4 非共价结合 | 第25-2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 | 第26-31页 |
1.3.1 细胞水平 | 第26-28页 |
1.3.1.1 细胞活力测定 | 第26-27页 |
1.3.1.2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 第27页 |
1.3.1.3 8-OHdG测定 | 第27-28页 |
1.3.1.4 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测定 | 第28页 |
1.3.2 分子水平 | 第28-31页 |
1.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第28-29页 |
1.3.2.2 荧光光谱法 | 第29页 |
1.3.2.3 圆二色谱法 | 第29-30页 |
1.3.2.4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 | 第30页 |
1.3.2.5 等温量热滴定法 | 第30页 |
1.3.2.6 分子对接 | 第30-31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31-34页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31页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细胞水平上探究全氟化合物(PFPA,PFOA,PFDA)对DNA毒性作用的影响 | 第34-48页 |
2.1 前言 | 第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40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2.2.2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2.2.4.1 肝细胞的获取 | 第36页 |
2.2.4.2 细胞的染毒与培养 | 第36-37页 |
2.2.4.3 细胞活力测定 | 第37页 |
2.2.4.4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 | 第37-38页 |
2.2.4.5 细胞基因组DNA提取 | 第38页 |
2.2.4.6 8-OHdG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2.2.4.7 细胞ROS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2.3.1 PFAAs对细胞活力影响的研究 | 第40-41页 |
2.3.2 单细胞凝胶电泳 | 第41-43页 |
2.3.3 PFAAs诱导细胞内8-OHdG含量变化的探究 | 第43-45页 |
2.3.4 PFAAs对细胞内ROS含量变化的探究 | 第45-46页 |
2.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分子水平上探究全氟化合物(PFPA,PFOA,PFDA)对DNA毒性作用的影响 | 第48-62页 |
3.1 前言 | 第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1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3.2.3.1 荧光发射光谱 | 第49-50页 |
3.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0页 |
3.2.3.3 圆二色谱 | 第50页 |
3.2.3.4 ITC | 第50页 |
3.2.3.5 分子对接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1-53页 |
3.3.2 荧光猝灭光谱的探究 | 第53-55页 |
3.3.3 圆二色谱 | 第55-57页 |
3.3.4 itc | 第57-59页 |
3.3.5 分子对接 | 第59页 |
3.4 小结 | 第59-62页 |
第四章 分子水平上探究恩诺沙星(ENFX)对DNA毒性作用的影响 | 第62-76页 |
4.1 前言 | 第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5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62-63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63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4.2.3.1 荧光发射光谱 | 第63-64页 |
4.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4-65页 |
4.2.3.3 时间-荧光分辨光谱 | 第65页 |
4.2.3.4 itc | 第65页 |
4.2.3.5 分子对接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4页 |
4.3.1 ENFX与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5-66页 |
4.3.2 DNA对ENFX荧光光谱的探究 | 第66-68页 |
4.3.3 以中性红为探针,探究ENFX与DNA的结合方式 | 第68-69页 |
4.3.4 磷酸盐效应和盐效应 | 第69-70页 |
4.3.5 itc | 第70-72页 |
4.3.6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 | 第72-74页 |
4.3.7 分子对接 | 第74页 |
4.4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76-8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5.1.1 细胞水平上探究PFAAs对DNA的毒性作用机理 | 第76页 |
5.1.2 分子水平上探究PFAAs对DNA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第76-77页 |
5.1.3 分子水平上探究ENFX对DNA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第77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7页 |
5.3 论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90-9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