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8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长期护理服务及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2.1 长期护理服务的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长期护理服务 | 第19-20页 |
2.1.2 失能老年人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2.1 混合福利理论 | 第21页 |
2.2.2 供求均衡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 第22-23页 |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现状的分析 | 第25-35页 |
3.1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分析 | 第25-28页 |
3.1.1 需求数量日益增加 | 第25-27页 |
3.1.2 需求内容多层次性 | 第27-28页 |
3.2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分析 | 第28-32页 |
3.2.1 家庭供给数量日益减少 | 第29页 |
3.2.2 机构和社区供给数量不足 | 第29-32页 |
3.3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 | 第32-34页 |
3.3.1 有效需求不足 | 第32-33页 |
3.3.2 供给小于需求 | 第33-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4.1 政府政策缺失 | 第35-36页 |
4.1.1 补贴对象单一 | 第35页 |
4.1.2 补贴范围窄 | 第35-36页 |
4.2 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1 家庭规模缩小 | 第36页 |
4.2.2 家庭流动性增加 | 第36-37页 |
4.2.3 家庭中女性就业率升高 | 第37页 |
4.3 非家庭支持有限 | 第37-39页 |
4.3.1 老年人主观上排斥专业机构 | 第37-38页 |
4.3.2 护理人员待遇不高 | 第38页 |
4.3.3 市场信息不对称 | 第38-39页 |
4.4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1 服务成本居高不下 | 第39页 |
4.4.2 失能老年人处于边缘化地带 | 第39-40页 |
4.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41-49页 |
5.1 国外经验借鉴 | 第41-44页 |
5.1.1 日本:全民护理理念 | 第41-42页 |
5.1.2 韩国:注重与其他制度相衔接 | 第42-44页 |
5.2 国内经验借鉴 | 第44-48页 |
5.2.1 黑龙江省:医养结合 | 第44-45页 |
5.2.2 江苏省:失能老人补贴制度 | 第45-47页 |
5.2.3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 第47-48页 |
5.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促进我国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均衡的建议 | 第49-57页 |
6.1 政府政策支持 | 第49-50页 |
6.1.1 建立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补贴制度 | 第49页 |
6.1.2 增大对民办机构的政策支持 | 第49-50页 |
6.2 市场和家庭协同提供护理服务 | 第50-54页 |
6.2.1 注重市场与家庭护理的衔接 | 第50-52页 |
6.2.2 丰富社区护理服务内容 | 第52页 |
6.2.3 强化机构护理服务 | 第52-54页 |
6.2.4 改变家庭护理服务理念 | 第54页 |
6.3 发展多元供给者 | 第54-56页 |
6.3.1 发挥志愿者的力量 | 第54-55页 |
6.3.2 鼓励失能老年人积极参与 | 第55-56页 |
6.4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1、结论 | 第57页 |
2、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