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 | 第17页 |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7-21页 |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21-23页 |
·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气相法 | 第23-24页 |
·液相法 | 第24-26页 |
·自组装法 | 第26页 |
·模板法 | 第26-28页 |
·类水滑石材料 | 第28页 |
·纳米结构功能材料的表征手段 | 第28-30页 |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分析 | 第28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28-29页 |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29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 | 第29页 |
·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 | 第29-30页 |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 第30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30页 |
·元素分析仪(Elements analyzer) | 第30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水杨酸根插层层状氢氧化钴的可控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32-44页 |
·引言 | 第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2-33页 |
·Sal-LCH NPs样品的制备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pH对Sal-LCH NPs的影响 | 第33-36页 |
·晶化温度对Sal-LCH NPs的影响 | 第36-38页 |
·晶化时间对Sal-LCH NPs的影响 | 第38-40页 |
·Sal-LCH NPs热稳定性和紫外表征 | 第40-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一维水杨酸根插层层状氢氧化钴纳米棒的构筑及性质研究 | 第44-59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4页 |
·样品制备 | 第44-45页 |
·1D Sal-LCH纳米棒的可控制备 | 第45-53页 |
·1D Sal-LCH纳米棒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温度对1D Sal-LCH纳米棒结构影响 | 第47-49页 |
·浓度对1D Sal-LCH纳米棒结构影响 | 第49-50页 |
·晶化时间对1D Sal-LCH纳米棒结构影响 | 第50-53页 |
·1D Sal-LCH纳米棒热稳定性研究 | 第53-54页 |
·1D Sal-LCH纳米棒热致结构转变性能研究 | 第54-56页 |
·1D Sal-LCH纳米棒可恢复性能研究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基于水杨酸根插层层状氢氧化钴纳米棒制备钴/四氧化三钴纳米棒 | 第59-69页 |
·引言 | 第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60页 |
·水杨酸根插层层状氢氧化钴纳米棒的制备 | 第60页 |
·钴/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制备 | 第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1D Sal-LCH结构表征 | 第60-62页 |
·钴纳米棒的结构表征 | 第62-64页 |
·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结构表征 | 第64-66页 |
·钴纳米棒纳米棒磁学性能表征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9-7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作者与导师简历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