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3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1.5.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7页 |
1.5.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27页 |
1.5.3 社会排斥理论 | 第27-28页 |
1.5.4 期望价值理论 | 第28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1.6.1 来穗求职大学毕业生 | 第28-29页 |
1.6.2 失业 | 第29页 |
1.6.3 失业保障 | 第29页 |
1.7 来穗求职大学毕业生提供失业保障的必要性 | 第29-33页 |
1.7.1 人才引进的需要 | 第29-30页 |
1.7.2 城市建设的要求 | 第30-31页 |
1.7.3 恶性事件的减少 | 第31-32页 |
1.7.4 岭南文化的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来穗求职大学毕业生失业现状及其原因 | 第33-53页 |
2.1 来穗求职大学毕业生失业现状 | 第33-41页 |
2.1.1 生活水平较低下 | 第33-35页 |
2.1.2 结构性失业明显 | 第35-37页 |
2.1.3 一级市场竞争大 | 第37-39页 |
2.1.4 性别歧视较严重 | 第39-40页 |
2.1.5 理想与现实矛盾 | 第40-41页 |
2.2 来穗求职大学毕业生失业原因 | 第41-47页 |
2.2.1 就业市场失灵 | 第41-43页 |
2.2.2 就业政策缺失 | 第43-44页 |
2.2.3 就业社会排斥 | 第44-46页 |
2.2.4 就业心理失衡 | 第46-47页 |
2.3 来穗求职大学毕业生失业特征 | 第47-53页 |
2.3.1 结构性特征 | 第47-48页 |
2.3.2 专业性特征 | 第48-50页 |
2.3.3 性别差异性特征 | 第50-52页 |
2.3.4 主观决定性特征 | 第52-53页 |
第三章 西方福利国家青年失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53-65页 |
3.1 英国“新政青年”计划 | 第53-56页 |
3.2 美国青年失业保险制度 | 第56-59页 |
3.3 加拿大青年就业激励政策 | 第59-61页 |
3.4 西方福利国家失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 | 第61-65页 |
第四章 建立和完善来穗求职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 第65-80页 |
4.1 构建适合广州发展的就业模式 | 第65-68页 |
4.1.1 政府指导就业 | 第66页 |
4.1.2 市场主导就业 | 第66-67页 |
4.1.3 社会引导就业 | 第67页 |
4.1.4 学校推动就业 | 第67-68页 |
4.2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责任 | 第68-72页 |
4.2.1 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 第68-69页 |
4.2.2 制定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 | 第69-71页 |
4.2.3 完善就业政策的监控和评估 | 第71页 |
4.2.4 支持部门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 第71-72页 |
4.3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 第72-75页 |
4.3.1 拓宽和畅通就业渠道 | 第72-73页 |
4.3.2 引导就业观念的转变 | 第73-74页 |
4.3.3 助推毕业生基层就业 | 第74-75页 |
4.4 发挥社会网络促进就业的作用 | 第75-80页 |
4.4.1 建立社会组织预测和预警机制 | 第75-76页 |
4.4.2 发挥社会工作促进就业的作用 | 第76-77页 |
4.4.3 社区提供家庭心理关怀的支持 | 第77-78页 |
4.4.4 重视群团维护大学生权益作用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A | 第86-97页 |
附录B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