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6页 |
1.2.1 热舒适与热适应 | 第12-15页 |
1.2.2 热适应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3 气候对人体热适应的影响 | 第21-25页 |
1.2.4 适应性热舒适与建筑节能 | 第25-26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7-31页 |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29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29-31页 |
第2章 热舒适现场研究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研究方法概述 | 第31-32页 |
2.3 现场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32-39页 |
2.3.1 物理环境 | 第32-35页 |
2.3.2 个人变量 | 第35-37页 |
2.3.3 行为方式 | 第37-38页 |
2.3.4 主观反应 | 第38页 |
2.3.5 其他信息 | 第38-39页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9-44页 |
2.4.1 操作温度 | 第39页 |
2.4.2 主观反应统计分析 | 第39-42页 |
2.4.3 热适应模型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气候的地域变化对人体热适应的影响 | 第45-69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调查基本情况 | 第46-52页 |
3.2.1 南方和北方主要气候特征 | 第46-47页 |
3.2.2 调查结果统计 | 第47-52页 |
3.3 人体热适应分析 | 第52-61页 |
3.3.1 热感觉与中性温度 | 第52-53页 |
3.3.2 热可接受度 | 第53-54页 |
3.3.3 湿感觉 | 第54-56页 |
3.3.4 空气流动感觉 | 第56-57页 |
3.3.5 行为调节 | 第57-60页 |
3.3.6 心理期望 | 第60-61页 |
3.4 讨论 | 第61-67页 |
3.4.1 热适应模型 | 第61-63页 |
3.4.2 适应性热舒适区 | 第63-64页 |
3.4.3 人体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讨论 | 第64-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人体热适应的影响 | 第69-89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调查基本情况 | 第70-75页 |
4.2.1 主要气候特征 | 第70页 |
4.2.2 调查结果统计 | 第70-75页 |
4.3 人体热适应分析 | 第75-83页 |
4.3.1 热感觉与中性温度 | 第75-77页 |
4.3.2 热可接受度 | 第77-78页 |
4.3.3 湿感觉 | 第78-79页 |
4.3.4 空气流动感觉 | 第79-80页 |
4.3.5 行为调节 | 第80-82页 |
4.3.6 心理期望 | 第82-83页 |
4.4 讨论 | 第83-87页 |
4.4.1 热适应模型 | 第83-85页 |
4.4.2 适应性热舒适区 | 第85-86页 |
4.4.3 人体季节性热适应差异原因讨论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人体热适应变化对室内热环境评价的影响及在建筑节能评价中的应用 | 第89-121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对室内热环境评价的影响分析 | 第90-98页 |
5.2.1 对图示法评价的影响分析 | 第90-92页 |
5.2.2 对计算法评价的影响分析 | 第92-98页 |
5.3 适应性热舒适在建筑节能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 第98-115页 |
5.3.1 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现状 | 第98-102页 |
5.3.2 一种新的评价建筑设计节能效果的方法 | 第102-109页 |
5.3.3 气候的地域和季节变化对新方法应用的影响分析 | 第109-115页 |
5.4 关于新方法的讨论 | 第115-119页 |
5.4.1 与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比较 | 第115-118页 |
5.4.2 克服现有评价方法局限性探讨 | 第118-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 第136-138页 |
附录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