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6页 |
二、选取研究文本的原因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一、媒介建构 | 第17-19页 |
二、符号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百花奖最佳故事片(1962-2015)发展脉络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整体概况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百花奖最佳故事片(1962年-2015年)的发展脉络 | 第22-28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电影偶像符号的建构流变 | 第28-43页 |
第一节 生产精英符号的“十七年电影”(1949年-1966年) | 第28-32页 |
第二节 领袖符号的“文革电影”(1966年-1976年) | 第32-34页 |
第三节 知识精英符号的“新时期电影”(1977年-1989年) | 第34-38页 |
第四节 草根平民符号的“现代电影”(1990年-2015年) | 第38-43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电影偶像符号的嬗变动因 | 第43-53页 |
第一节 社会环境动因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文化动因 | 第44-47页 |
一、大众文化对传统价值及生活方式的颠覆 | 第44-45页 |
二、社会形态由生产文化迈向消费文化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受众动因 | 第47-51页 |
一、受众崇拜的心理机制 | 第47-49页 |
二、受众对偶像符号的解读方式 | 第49-51页 |
第四节 大众媒介动因 | 第51-53页 |
一、媒介方式变化 | 第51页 |
二、媒介政治色彩淡化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3-56页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偶像符号嬗变的发展反思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