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 第15-51页 |
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 | 第15-27页 |
1.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概念 | 第15-17页 |
1.2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理论模型 | 第17-24页 |
1.3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测量 | 第24页 |
1.4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实证研究 | 第24-27页 |
2 运动员倦怠 | 第27-37页 |
2.1 运动员倦怠的概念 | 第27-29页 |
2.2 运动员倦怠的理论模型 | 第29-34页 |
2.3 运动员倦怠的测量 | 第34页 |
2.4 运动员倦怠的实证研究 | 第34-37页 |
3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的关系 | 第37页 |
4 运动员组织压力过程的调节变量 | 第37-49页 |
4.1 心理坚韧性 | 第38-43页 |
4.2 社会支持 | 第43-49页 |
5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49-51页 |
5.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量表的本土化 | 第49-50页 |
5.2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对运动员身心健康的影响 | 第50页 |
5.3 运动员组织压力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 第50页 |
5.4 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的运动员倦怠研究 | 第50-5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第51-55页 |
1 研究内容 | 第51-52页 |
1.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的修订及检验 | 第51页 |
1.2 我国优秀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及相关变量的现状分析 | 第51页 |
1.3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对运动员倦怠作用机制研究 | 第51-52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52-5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52-5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3 研究路线 | 第54-55页 |
第三部分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结构及初步应用 | 第55-80页 |
研究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量表的修订与检验 | 第55-63页 |
1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57页 |
1.1 研究内容 | 第57页 |
1.2 研究假设 | 第5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2.1 研究工具 | 第57-58页 |
2.2 施测与数据处理 | 第58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5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3.1 项目分析 | 第58页 |
3.2 量表的结构效度分析 | 第58-61页 |
3.3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 第61页 |
3.4 信度分析 | 第61页 |
4 讨论 | 第61页 |
5 小结 | 第61-63页 |
研究2 我国优秀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及倦怠的现状分析 | 第63-80页 |
1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63页 |
1.1 研究内容 | 第63页 |
1.2 研究假设 | 第6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3-64页 |
2.1 调研工具 | 第63-64页 |
2.2 数理统计 | 第6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6页 |
3.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现状分析 | 第64-70页 |
3.2 运动员倦怠现状分析 | 第70-76页 |
4 讨论 | 第76-79页 |
4.1 我国优秀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现状特点 | 第76-77页 |
4.2 我国优秀运动员倦怠现状特点 | 第77-79页 |
5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部分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作用机制 | 第80-111页 |
研究3 社会支持在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间的调节作用 | 第80-96页 |
1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80-82页 |
1.1 研究内容 | 第80页 |
1.2 研究假设 | 第80-8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82页 |
2.1 调研工具 | 第82页 |
2.2 统计分析 | 第8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2-93页 |
3.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社会支持和运动员倦怠的关系 | 第82-83页 |
3.2 社会支持对组织压力源和运动员倦怠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83-93页 |
4 讨论 | 第93-95页 |
4.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社会支持和运动员倦怠的关系 | 第93页 |
4.2 社会支持对运动员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的调节作用 | 第93-95页 |
4.3 研究启示 | 第95页 |
5 小结 | 第95-96页 |
研究4 心理坚韧性在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间的调节作用 | 第96-111页 |
1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96-97页 |
1.1 研究内容 | 第96页 |
1.2 研究假设 | 第96-9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97页 |
2.1 调研工具 | 第97页 |
2.2 统计分析 | 第9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8页 |
3.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心理坚韧性和运动员倦怠的关系 | 第97-98页 |
3.2 心理坚韧性对组织压力源和运动员倦怠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98-108页 |
4 讨论 | 第108-109页 |
5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五部分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管理策略 | 第111-119页 |
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有效应对 | 第111-116页 |
1.1 应对目标和发展压力源 | 第111-113页 |
1.2 应对后勤和管理压力源 | 第113-114页 |
1.3 应对团队和文化的压力源 | 第114-115页 |
1.4 应对执教压力源 | 第115页 |
1.5 应对选拔压力源 | 第115-116页 |
2 增加运动员的外在环境资源——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其有效作用 | 第116页 |
3 培养和加强运动员的内在心理资源——心理坚韧性 | 第116-117页 |
4 正确对待倦怠感,积极调整,尽早预防 | 第117-119页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9页 |
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19页 |
3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119-122页 |
3.1 主观压力源与客观压力源的研究 | 第120页 |
3.2 反应和感觉状态相关的评价机制 | 第120页 |
3.3 应对过程和策略的研究 | 第120页 |
3.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运动员倦怠研究 | 第120-121页 |
3.5 加强运动员倦怠的纵向追踪和质性研究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3页 |
附录 | 第133-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博士)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