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塔切向旋流接触分离元件的优化与水力学特性分析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27页 |
1.1 塔设备的发展 | 第8-17页 |
1.1.1 传统塔板介绍 | 第9-12页 |
1.1.2 国内外新型塔板介绍 | 第12-17页 |
1.2 气液两相流分离 | 第17-23页 |
1.2.1 分离方法 | 第17-21页 |
1.2.2 旋流分离理论 | 第21-23页 |
1.3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与应用 | 第23-25页 |
1.3.1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 第23-25页 |
1.3.2 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 | 第25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内容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4.2 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2 旋流元件的改进设计以及其单相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 第27-52页 |
2.1 高速塔的结构及其气液流动过程 | 第27-29页 |
2.1.1 高速塔的结构 | 第27页 |
2.1.2 气液流动过程 | 第27-28页 |
2.1.3 塔设备的改进分析 | 第28-29页 |
2.2 旋流接触管与降液管的结构设计 | 第29-35页 |
2.2.1 旋流接触管叶片的设计 | 第29-32页 |
2.2.2 降液管的结构设计 | 第32-35页 |
2.3 模型网格划分 | 第35-36页 |
2.4 数学模型 | 第36-40页 |
2.4.1 控制方程 | 第36-37页 |
2.4.2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37-40页 |
2.5 物性参数与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2.6 网格无关性检验 | 第41-42页 |
2.7 模型求解 | 第42-51页 |
2.7.1 分离管高度对流场的影响 | 第42-45页 |
2.7.2 模型内速度分布 | 第45-49页 |
2.7.3 模型内压强分布 | 第49-50页 |
2.7.4 不同气相流量下的旋流元件的压降 | 第50-5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搭建实验平台 | 第52-61页 |
3.1 实验系统流程 | 第52-53页 |
3.1.1 实验设备的安装 | 第52页 |
3.1.2 结构说明 | 第52页 |
3.1.3 实验流程 | 第52-53页 |
3.2 实验平台 | 第53-58页 |
3.2.1 实验设备的介绍以及使用要求 | 第53-57页 |
3.2.2 实验装置的要求 | 第57-58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58页 |
3.4 实验步骤 | 第58-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塔设备的水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第61-76页 |
4.1 塔板压降 | 第61-64页 |
4.1.1 干床压降 | 第61-63页 |
4.1.2 湿床压降 | 第63-64页 |
4.2 实验现象与分析 | 第64-72页 |
4.2.1 实验现象 | 第64-66页 |
4.2.2 液泛现象的研究与数据分析 | 第66-68页 |
4.2.3 临界气量的研究 | 第68-70页 |
4.2.4 漏液现象的研究 | 第70-72页 |
4.2.5 干板现象 | 第72页 |
4.3 塔板负荷性能图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