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1-25页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11-14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1-13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13-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研究思路及重点与难点第18-20页
        1.3.1 研究思路第18-20页
        1.3.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第20页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点第20-22页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20-21页
        1.4.2 研究的创新点第21-22页
    1.5 基本概念第22-25页
        1.5.1 知识分子第22-23页
        1.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23-25页
2 新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5-39页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认识第25-32页
        2.1.1 马克思、恩格斯对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论述第25-26页
        2.1.2 列宁关于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基本观点第26-27页
        2.1.3 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知识分子历史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第27-32页
    2.2 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不断深化第32-39页
        2.2.1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第32-34页
        2.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第34-35页
        2.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与时俱进第35-36页
        2.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36-39页
3 中国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第39-52页
    3.1 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第39-45页
        3.1.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第39-41页
        3.1.2 大革命时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初步应用第41-43页
        3.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初步结合第43-45页
    3.2 中国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伟大飞跃第45-48页
        3.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第45-46页
        3.2.2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第46-47页
        3.2.3 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第47-48页
    3.3 中国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伟大飞跃第48-52页
        3.3.1 邓小平理论:新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48-49页
        3.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49-50页
        3.3.3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50-52页
4 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与现状第52-63页
    4.1 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第52-59页
        4.1.1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一步深入的主体第52-54页
        4.1.2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理论主体第54-57页
        4.1.3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的主体之一第57-59页
    4.2 新时期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存在的问题第59-63页
        4.2.1 政治认同度有待提高第59-61页
        4.2.2 价值认同出现迷失第61-63页
5 充分发挥新时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推动作用第63-75页
    5.1 努力实现广大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第63-65页
        5.1.1 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化的必要性第63-64页
        5.1.2 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是实现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化的重要途径第64-65页
    5.2 切实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第65-68页
        5.2.1 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第65-66页
        5.2.2 提高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第66-67页
        5.2.3 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第67-68页
    5.3 积极引导知识分子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68-75页
        5.3.1 给予知识分子以应有的信任第69-70页
        5.3.2 进一步改善知识分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第70-71页
        5.3.3 建立和完善选拔、管理和激励机制,使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第71-72页
        5.3.4 加大对知识分子的培养教育力度第72-75页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5页
致谢第85-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远程医疗移动终端平台的嵌入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