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玻璃工业论文--各种玻璃产品论文--技术玻璃论文

光学玻璃透镜模压成形的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物理符号含义对照表第19-21页
第1章 绪论第21-42页
    1.1 课题来源第21页
    1.2 研究背景第21-2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37页
        1.3.1 非球面光学玻璃的特点第22-24页
        1.3.2 模压成形及仿真技术的研究概况第24-33页
        1.3.3 非球面模具制造技术的研究概况第33-36页
        1.3.4 模压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第36-37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第37-41页
        1.4.1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7-38页
        1.4.2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第38-40页
        1.4.3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第40-41页
    1.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2章 光学玻璃模压成形的基本理论第42-64页
    2.1 模压成形用玻璃材料第42-46页
        2.1.1 玻璃材料的主要构成成分第42-44页
        2.1.2 玻璃材料的低熔点趋势第44-45页
        2.1.3 玻璃材料的环保趋势第45-46页
    2.2 光学玻璃的热机械性质第46-50页
        2.2.1 光学玻璃的温度点定义第46-47页
        2.2.2 光学玻璃的机械性能第47-48页
        2.2.3 光学玻璃的比热容第48-49页
        2.2.4 光学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第49-50页
    2.3 玻璃材料属性及界面热传递第50-52页
        2.3.1 玻璃材料属性与温度的关系第50页
        2.3.2 界面接触的热传递第50-52页
    2.4 光学玻璃的粘弹性及时-温等效性第52-55页
    2.5 粘弹性物理模型第55-59页
    2.6 结构松弛分析第59-61页
    2.7 粘弹性用户子程序第61-63页
    2.8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3章 残余应力预测及工艺改进第64-94页
    3.1 模压成形仿真模型的建立第64-67页
        3.1.1 玻璃模压成形的有限元分析过程第64-65页
        3.1.2 模压成形仿真预测模型的建立第65-66页
        3.1.3 应力分析的本构方程第66-67页
    3.2 加热阶段的分析第67-72页
        3.2.1 加热阶段的边界条件第67页
        3.2.2 两种不同加热方式的温度历程图第67-71页
        3.2.3 两种不同加热方式的最大应力历程图第71-72页
        3.2.4 热应变第72页
    3.3 模压阶段残余应力仿真分析第72-75页
        3.3.1 模压阶段的边界条件第72-73页
        3.3.2 模压阶段的应力历程图第73-75页
        3.3.3 模压阶段的残余应力预测第75页
    3.4 模压阶段成形参数对最大残余应力的影响第75-80页
        3.4.1 模压温度对最大残余应力的影响第76-77页
        3.4.2 模压速率对最大残余应力的影响第77-78页
        3.4.3 摩擦系数对最大残余应力的影响第78-79页
        3.4.4 拐角角度对最大残余应力的影响第79页
        3.4.5 预形体温度差值对最大残余应力的影响第79-80页
    3.5 模压阶段的工艺改进第80-85页
        3.5.1 模压速率分段控制的提出第80页
        3.5.2 第一时间段模压速率对最大应力的影响第80-81页
        3.5.3 第二时间段模压速率对最大应力的影响第81-82页
        3.5.4 第三时间段模压速率对最大应力的影响第82-83页
        3.5.5 第四时间段模压速率对最大应力的影响第83-85页
    3.6 退火阶段的数值仿真分析第85-87页
        3.6.1 退火阶段的边界条件第85-86页
        3.6.2 退火阶段的仿真预测第86-87页
    3.7 退火阶段成形参数对最大残余应力的影响第87-90页
        3.7.1 保持压力对最大残余应力的影响第87-88页
        3.7.2 退火速率对最大残余应力的影响第88-89页
        3.7.3 摩擦系数对最大残余应力的影响第89-90页
    3.8 多步退火的仿真研究第90-92页
        3.8.1 退火速率的改进方法第90页
        3.8.2 第一时间段退火速率对最大应力的影响第90-91页
        3.8.3 第二时间段退火速率对最大应力的影响第91-92页
        3.8.4 第三时间段退火速率对最大应力的影响第92页
    3.9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4章 轮廓偏移量预测及补偿第94-115页
    4.1 轮廓偏移及结构松弛第94-96页
    4.2 退火和冷却阶段的仿真预测第96-98页
        4.2.1 温度预测第96-97页
        4.2.2 应力预测第97页
        4.2.3 轮廓偏移量预测第97-98页
    4.3 模压成形参数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第98-105页
        4.3.1 热膨胀系数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第98-100页
        4.3.2 均热时间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第100页
        4.3.3 模压温度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第100-101页
        4.3.4 模压速率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第101-102页
        4.3.5 保持压力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第102页
        4.3.6 保压时间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第102-103页
        4.3.7 退火速率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第103-104页
        4.3.8 网格大小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第104-105页
    4.4 模压成形补偿数技术的值仿真分析第105-109页
        4.4.1 模压成形补偿原理第105-106页
        4.4.2 节点几何修正补偿原理第106-108页
        4.4.3 修正后模具轮廓节点的曲线拟合第108-109页
        4.4.4 补偿技术数值仿真分析的具体过程第109页
    4.5 补偿技术的仿真分析结果第109-114页
        4.5.1 补偿参数设置第109-110页
        4.5.2 补偿因子的影响第110-112页
        4.5.3 补偿次数的影响第112-114页
    4.6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5章 单面非球面透镜模压成形精度的实验研究第115-142页
    5.1 非球面透镜模具的超精密加工第115-125页
        5.1.1 单面非球面玻璃透镜及模具设计第115-117页
        5.1.2 非球面透镜模具型腔的超精密磨削原理第117-119页
        5.1.3 非球面模具型腔的超精密磨削实验及测量结果第119-125页
    5.2 单面非球面玻璃透镜的模压成形实验第125-131页
        5.2.1 模压成形设备第125-127页
        5.2.2 预形体玻璃的选择第127-129页
        5.2.3 模压成形实验第129-131页
    5.3 单面非球面透镜模压成形的实验结果第131-134页
        5.3.1 模压温度对成形透镜良品率的影响第131-133页
        5.3.2 厚度均匀性检测第133页
        5.3.3 测量设备第133-134页
    5.4 轮廓偏移量的测量及验证第134-137页
        5.4.1 轮廓偏移量的实验测量第134-136页
        5.4.2 仿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对比第136-137页
    5.5 成形透镜表面质量测量第137-140页
        5.5.1 模压成形次数对成形精度的影响第137-139页
        5.5.2 成形透镜的表面粗糙度第139-140页
    5.6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6章 成形前后面形曲率改变量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第142-155页
    6.1 透镜设计及模具加工第142-144页
    6.2 双凸球面玻璃透镜的模压成形实验第144-147页
        6.2.1 多工位模压成形工艺的温度历程第144-146页
        6.2.2 模压成形的双凸球面玻璃透镜及良品率第146-147页
    6.3 双凸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成形的数值仿真第147-154页
        6.3.1 模压成形过程的温度历程第148-149页
        6.3.2 模压成形结束后的残余应力预测第149-150页
        6.3.3 双凸透镜的轮廓偏移量预测第150-152页
        6.3.4 成形透镜的实验测量及验证第152-154页
    6.4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总结与展望第155-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9-171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第171-172页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醋酸纤维素基纳米纤维膜制备及其在蛋白质分离与纯化的应用
下一篇:铌酸铝材料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