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3页 |
1、背景 | 第9-12页 |
2、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研究的目标 | 第16-17页 |
2、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2、社会调查法 | 第18-19页 |
3、实地研究法 | 第19页 |
4、经验总结法 | 第19-20页 |
一、生态文明与政府相关概念分析 | 第20-25页 |
(一)生态文明 | 第20-22页 |
1、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 | 第20页 |
2、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外延 | 第20-21页 |
3、关于生态文明基本的要素 | 第21-22页 |
(二)政府与生态文明建设 | 第22-25页 |
1、政府、政府职能与责任 | 第22页 |
2、县级政府的职能定位 | 第22-23页 |
3、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政府职能和责任的要求 | 第23-25页 |
二、沂源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 第25-35页 |
(一)以沂源县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 第25-26页 |
(二)沂源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 第26-30页 |
1、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势 | 第26-28页 |
2、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劣势 | 第28-30页 |
(三)沂源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 第30-32页 |
1、高端工业规范、集约、创新发展 | 第31页 |
2、有机农业现代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 第31-32页 |
3、特色服务业文旅融合有序发展 | 第32页 |
4、生态文明优先,打造美丽沂源 | 第32页 |
(四)沂源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 第32-35页 |
三、沂源县县政府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35-37页 |
1、生态文明观念没有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强 | 第35页 |
2、持续治理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 第35-36页 |
3、产业布局不合理,生态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 第36页 |
4、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仍需提高 | 第36-37页 |
5、污染监管治理难度大,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难度大 | 第37页 |
6、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低,投入与效益不成正比 | 第37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1、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 | 第37-38页 |
2、生态文明建设在体制存在障碍,工作推进有待加强 | 第38页 |
3、政府落实政策监管力度不够 | 第38页 |
4、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发展势头不足 | 第38-39页 |
5、基层集体收入能力差,投入严重不足 | 第39页 |
6、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缺乏 | 第39页 |
7、村庄布局杂乱无序,基础资源差 | 第39-41页 |
四、沂源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的优化对策 | 第41-54页 |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强化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 第41-43页 |
1、树立政府创新观念 | 第41页 |
2、实现政府体制创新 | 第41-42页 |
3、实现政府职能创新 | 第42页 |
4、改革政府管理方式 | 第42页 |
5、加强政策体系创新 | 第42-43页 |
(二)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破除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障碍 | 第43-45页 |
1、全面推进专项改革工作 | 第43页 |
2、健全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43-45页 |
3、全面从严治党,扫除体制障碍 | 第45页 |
(三)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 第45-47页 |
1、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 | 第46页 |
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 第46页 |
3、建立有效市场化机制 | 第46页 |
4、完善赔偿制度 | 第46-47页 |
(四)构建强有力的生态文明文化,提升全面生态文明意识 | 第47-48页 |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 第47-48页 |
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民生项目建设 | 第48页 |
3、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 第48页 |
(五)优化生态布局,有度有序利用自然 | 第48-50页 |
1、发挥自然优势,做好特色生态文章 | 第48-49页 |
2、发挥山间村居优势,做好山区特色乡村文章 | 第49页 |
3、发挥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乡村游品牌文章 | 第49-50页 |
4、发挥产品优势,做好特色饮食文化文章 | 第50页 |
(六)加强治理修复,严守生态红线 | 第50-54页 |
1、着眼于“治”,预防和修复生态损伤 | 第50-52页 |
2、着眼于“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 第52页 |
3、着眼于“复”,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注释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