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硫酸铵侵蚀环境下水泥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水泥土耐久性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水泥土受硫酸盐腐蚀的机理及规律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水泥土在硫酸盐腐蚀环境中腐蚀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原地浸矿对矿区工程腐蚀和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4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第14-17页
        1.3.1 研究的内容及目标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内容第17-26页
    2.1 试验原材料第17-20页
        2.1.1 试验土样第17页
        2.1.2 试验水泥第17-18页
        2.1.3 试验粉煤灰第18页
        2.1.4 试验矿渣第18页
        2.1.5 试验减水剂第18-19页
        2.1.6 试验氢氧化钠第19页
        2.1.7 试验硫酸铵第19-20页
    2.2 试块的制备与养护第20-22页
        2.2.1 试块的制备第20-21页
        2.2.2 试块的养护第21-22页
    2.3 试验内容第22-25页
        2.3.1 硫酸铵浸泡试验第22-23页
        2.3.2 硫酸铵干湿循环试验第23-24页
        2.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第24页
        2.3.4 SEM电镜扫描试验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硫酸铵浸泡环境下水泥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第26-42页
    3.1 硫酸铵浸泡腐蚀环境下水泥土表观变化分析第26-28页
    3.2 硫酸铵浸泡试验对水泥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28-32页
        3.2.1 腐蚀龄期对水泥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28-30页
        3.2.2 硫酸铵浓度对水泥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30-32页
    3.3 硫酸铵浸泡试验对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2-34页
        3.3.1 浸泡龄期对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3-34页
        3.3.2 溶液浓度对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4页
    3.4 水泥掺量对硫酸铵浸泡作用下水泥土试样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4-36页
    3.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受硫酸铵浸泡水泥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第36-40页
        3.5.1 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和训练步骤第36-38页
        3.5.2 网络结构的选择及结果分析第38-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硫酸铵干湿循环环境下水泥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第42-58页
    4.1 硫酸铵干湿循环试验中水泥土试样的表观变化第42-44页
    4.2 硫酸铵干湿循环试验中水泥土试样的质量变化第44-45页
    4.3 硫酸铵干湿循试验对水泥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45-48页
        4.3.1 循环次数对水泥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45-47页
        4.3.2 硫酸铵浓度对水泥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47-48页
    4.4 硫酸铵侵蚀与干湿循环双重作用对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48-53页
        4.4.1 干湿循环对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49-50页
        4.4.2 硫酸铵浓度对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50-51页
        4.4.3 双重作用下循环次数对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51-52页
        4.4.4 双重作用下硫酸铵浓度对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52-53页
    4.5 水泥掺量对硫酸铵干湿循环水泥土试样抗压强度的影响第53-55页
    4.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硫酸铵干湿循环水泥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第55-56页
    4.7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添加掺合料的水泥土在硫酸铵干湿循环作用下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第58-81页
    5.1 正交试验方案第58-59页
    5.2 清水中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9-66页
        5.2.1 试验结果第59-61页
        5.2.2 极差和方差分析第61-65页
        5.2.3 四因素分析第65-66页
    5.3 硫酸铵溶液中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6-72页
        5.3.1 试验结果第66-68页
        5.3.2 极差和方差分析第68-71页
        5.3.3 四因素分析第71-72页
    5.4 干湿循环和硫酸铵侵蚀双重作用下复掺水泥土微观结构分析第72-79页
        5.4.1 复掺水泥土微观试验结果分析第72-77页
        5.4.2 不同循环次数时水泥土微观结构和成分分析第77-79页
    5.5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致谢第88-8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联网中高性能高并发位置信息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检测算法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