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1.4.1 公共空间 | 第9-10页 |
1.4.2 场所理论 | 第10页 |
1.5 问题总结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场所理论的相关论述 | 第11-16页 |
2.1 场所的涵义与结构 | 第11-12页 |
2.1.1 场所的涵义 | 第11页 |
2.1.2 场所的结构 | 第11-12页 |
2.2 心理感知 | 第12-13页 |
2.2.1 方向感 | 第12页 |
2.2.2 认同感 | 第12-13页 |
2.2.3 归属感 | 第13页 |
2.3 物理层面 | 第13-15页 |
2.3.1 造型与空间 | 第13页 |
2.3.2 色彩的温度 | 第13页 |
2.3.3 光影的语言 | 第13-14页 |
2.3.4 材料的气质 | 第14页 |
2.3.5 传统文化的应用 | 第14-15页 |
2.4 小结 | 第15-16页 |
第三章 西溪湿地“西溪绿草地”与“西溪洪钟别宴” | 第16-21页 |
3.1 研究对象环境的选择意义——西溪湿地的“地景” | 第16页 |
3.2 个人实践——西溪湿地的“聚落” | 第16-17页 |
3.3“西溪绿草地”与“西溪洪钟别宴”的具体构建因素 | 第17-21页 |
3.3.1 多功能性 | 第17-18页 |
3.3.2 文化因素——“洪钟别业”与《长物志》的借鉴 | 第18-19页 |
3.3.3 材质 | 第19-20页 |
3.3.4 色彩 | 第20-21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3页 |
致谢 | 第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