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的关系基础--民事诉讼角度的思考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人类关系、行为偏私和法律制度 | 第9-15页 |
(一)纷繁复杂的人类关系 | 第9-11页 |
1、人类关系的基本形态 | 第9-10页 |
2、社会关系的根源 | 第10-11页 |
(二)人类关系与人类行为的互动 | 第11页 |
(三)人类关系滋生人类行为的偏私 | 第11-13页 |
1、人类关系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 第11-12页 |
2、人类关系产生的偏私 | 第12-13页 |
(四)基于亲疏关系的制度遏制 | 第13-15页 |
二、回避制度构建的关系基础 | 第15-21页 |
(一)亲属关系 | 第15-16页 |
(二)利害关系 | 第16-18页 |
(三)情感关系 | 第18-19页 |
(四)行为意义上的其他关系 | 第19-21页 |
三、中国制度下的关系脉络 | 第21-27页 |
(一)我国制度演变中的关系 | 第21-23页 |
(二)中国式民事审判回避制度关系基础的不足 | 第23-27页 |
1、亲属关系上的考量 | 第23-24页 |
2、情感关系上的考量 | 第24页 |
3、利害关系上的考量 | 第24-25页 |
4、其他关系上的考量 | 第25-27页 |
四、关系角度的制度完善和改进 | 第27-34页 |
(一)亲属关系的罗列 | 第27-28页 |
(二)利害关系的具体修正 | 第28-31页 |
1、审判委员会的影响 | 第29页 |
2、执行人员和书记员的范围 | 第29-30页 |
3、检察院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三)情感关系具体化 | 第31-32页 |
1、经历方面的规避 | 第31页 |
2、改变内心印象的偏私 | 第31-32页 |
(四)对其他关系的指引 | 第32-34页 |
1、传统性事由的具体化 | 第32-33页 |
2、社会舆论的考虑 | 第33页 |
3、行政现状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