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QS县质监局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文献综述第14-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二章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第19-23页
    2.1 公务员的定义第19页
    2.2 激励的含义第19-20页
    2.3 激励机制第20-21页
    2.4 公务员激励机制第21-23页
第三章 QS县质监局公务员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3-39页
    3.1 宝鸡市各县质监部门公务员激励机制整体情况第23页
    3.2 QS县质监局简介第23-25页
        3.2.1 QS县质监局基本情况第23-24页
        3.2.2 QS县质监局机构设置第24页
        3.2.3 QS县质监局主要工作职责第24页
        3.2.4 QS县质监局人力资源情况第24-25页
    3.3 QS县质监局公务员激励机制现状第25-26页
        3.3.1 薪酬机制第25页
        3.3.2 考核机制第25页
        3.3.3 晋升机制第25-26页
        3.3.4 奖惩机制第26页
        3.3.5 培训机制第26页
    3.4 QS县质监局公务员现有激励机制问卷调查第26-32页
        3.4.1 调查的方法第26-27页
        3.4.2 调查问卷的编制第27-28页
        3.4.3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及分析第28-32页
    3.5 QS县质监局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第32-36页
        3.5.1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合理性第32-33页
        3.5.2 薪酬机制不合理第33页
        3.5.3 晋升机制不科学第33-34页
        3.5.4 考核奖惩机制流于形式第34-35页
        3.5.5 培训机制不完善第35页
        3.5.6 个人职业规划缺乏设计第35-36页
    3.6 QS县质监局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第36-39页
        3.6.1 激励理念不相适应第36页
        3.6.2 激励制度建设滞后第36页
        3.6.3 激励手段比较单一第36-39页
第四章 QS县质监局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第39-65页
    4.1 QS县质监局公务员激励机制完善的基本原则第39-41页
    4.2 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第41-43页
        4.2.1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激励理念第41-42页
        4.2.2 树立公平公正的公务员激励理念第42-43页
    4.3 构建完善的激励制度第43-62页
        4.3.1 薪酬制度第43-46页
        4.3.2 绩效考核制度第46-53页
        4.3.3 晋升制度第53-57页
        4.3.4 奖惩制度第57-58页
        4.3.5 培训制度第58-60页
        4.3.6 精神激励第60-61页
        4.3.7 负激励第61-62页
    4.4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措施第62-65页
        4.4.1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第62页
        4.4.2 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结合第62-63页
        4.4.3 同一激励与差别激励结合第63-65页
第五章 QS县质监局公务员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第65-69页
    5.1 制定激励机制实施计划第65页
    5.2 建立员工激励档案第65-66页
    5.3 建设良好的激励氛围,实现环境保障第66-67页
        5.3.1 政治环境保障第66页
        5.3.2 经济环境保障第66页
        5.3.3 文化环境保障第66-67页
    5.4 健全激励机制监督体系,实现监督保障第67-69页
        5.4.1 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第67页
        5.4.2 完善民主监督体系第67-69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研究结论第69页
    6.2 展望第69-71页
附录一第71-73页
附录二第73-75页
附录三第75-77页
附录四第77-79页
附录五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致谢第85-87页
作者简介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刍议“新工笔画”的形式语言—及关于我的毕业创作
下一篇:论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性质及其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