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2.1“中国梦”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怒族文化传播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本论文研究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中国梦”思想 | 第17-34页 |
2.1“中国梦”的丰富内容 | 第17-23页 |
2.1.1“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 第17-18页 |
2.1.2“中国梦”的形成过程 | 第18-20页 |
2.1.3“中国梦”与小康社会 | 第20-23页 |
2.2“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 第23-26页 |
2.2.1 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前提 | 第23-24页 |
2.2.2 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核心 | 第24-25页 |
2.2.3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 | 第25-26页 |
2.3“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 第26-28页 |
2.3.1“中国梦”延续了党的理论 | 第26-27页 |
2.3.2“中国梦”发展了“三步走”战略思想 | 第27-28页 |
2.3.3“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28页 |
2.4“中国梦”的新闻宣传 | 第28-31页 |
2.4.1 用新闻宣传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力量 | 第29-30页 |
2.4.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 第30-31页 |
2.5“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 第31-34页 |
2.5.1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 | 第31页 |
2.5.2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 | 第31-32页 |
2.5.3 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民族文化传播助推“中国梦” | 第34-43页 |
3.1 民族文化传播 | 第34-36页 |
3.1.1 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要义 | 第34-35页 |
3.1.2 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 | 第35-36页 |
3.1.3 民族文化传播助力民族发展 | 第36页 |
3.2 民族文化传播助推“中国梦”的必要性 | 第36-39页 |
3.2.1 民族文化传播促进国家富强 | 第37-38页 |
3.2.2 民族文化传播带动民族振兴 | 第38页 |
3.2.3 民族文化传播改善人民幸福 | 第38-39页 |
3.3 民族文化传播助推“中国梦”的重要性 | 第39-43页 |
3.3.1 民族宗教文化传播促进“中国梦” | 第39-40页 |
3.3.2 民族建筑文化传播承载“中国梦” | 第40页 |
3.3.3 民族语言文字传播丰富“中国梦” | 第40-41页 |
3.3.4 民族习俗传播展示“中国梦” | 第41-43页 |
第四章“中国梦”宣传下的怒族文化传播现状 | 第43-65页 |
4.1 怒族简介 | 第43-50页 |
4.1.1 怒族基本情况概述 | 第43-45页 |
4.1.2 丙中洛乡镇的“阿怒” | 第45-50页 |
4.2 政府的文化宣传现状 | 第50-51页 |
4.2.1 丙中洛乡镇的新闻宣传设备 | 第50-51页 |
4.2.2 政府官方的宣传途径 | 第51页 |
4.3 怒族宗教文化传播的现状 | 第51-58页 |
4.3.1 原始宗教与外来宗教的融合 | 第52-53页 |
4.3.2 丙中洛地区宗教文化传播的现状 | 第53-58页 |
4.4 怒族建筑文化传播的现状 | 第58-61页 |
4.4.1 怒族建筑文化的特点 | 第58-60页 |
4.4.2 传统建筑民居的现存状况 | 第60-61页 |
4.5 怒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传播现状 | 第61-65页 |
4.5.1 怒族服饰的特点 | 第61-63页 |
4.5.2 服饰文化传播中体现的功能 | 第63-65页 |
第五章“中国梦”宣传下的怒族文化传播问题 | 第65-78页 |
5.1 怒族教育传播面临的困境阻碍怒族富强 | 第65-67页 |
5.1.1 双语教学失衡的不利影响 | 第65-66页 |
5.1.2 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传统文化衰退 | 第66-67页 |
5.2 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问题不利于怒族振兴 | 第67-73页 |
5.2.1 国家级遗产——仙女节的传播 | 第68-69页 |
5.2.2 省级遗产名录的传播 | 第69-71页 |
5.2.3 非遗传承人的匮乏 | 第71-72页 |
5.2.4 非遗政策的不利影响 | 第72-73页 |
5.3 怒族物质文化传播问题不利于怒民和谐幸福 | 第73-76页 |
5.3.1 怒族民居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 | 第73-75页 |
5.3.2 怒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 第75-76页 |
5.4 政府文化宣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第76-78页 |
5.4.1 宣传经费不足 | 第76-77页 |
5.4.2 宣传人员数量不足 | 第77-78页 |
第六章“中国梦”宣传下的怒族文化传播对策 | 第78-88页 |
6.1 以怒族特色文化为传播核心,带动怒族富强 | 第78-81页 |
6.1.1 开展怒族传统民俗文化教育 | 第78-79页 |
6.1.2 扩大怒族宗教和谐文化传播 | 第79-80页 |
6.1.3 扩大怒族民俗文化传播 | 第80-81页 |
6.2 培养怒族文化传承人,振兴怒族文化 | 第81-83页 |
6.2.1 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 | 第81-82页 |
6.2.2 打造怒族代言人 | 第82-83页 |
6.3 建设怒族特色生态区,展示怒族风貌 | 第83-85页 |
6.3.1 建立丙中洛特色怒族乡镇 | 第83-84页 |
6.3.2 完善开发怒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 第84-85页 |
6.4 合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扩大怒族知名度 | 第85-88页 |
6.4.1 利用新媒体宣传怒族风情民俗 | 第85-86页 |
6.4.2 利用VR技术宣传怒族文化精髓 | 第86-88页 |
结语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