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中药对沙门氏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影响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10页
前言第10-20页
    1 沙门氏菌的危害及耐药性研究第10-12页
        1.1 沙门氏菌概述第10页
        1.2 沙门氏菌的危害第10-11页
        1.3 沙门氏菌耐药现状第11-12页
    2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研究第12-13页
        2.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第12-13页
        2.2 β-内酰胺类药物抗菌机制第13页
        2.3 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理第13页
    3 中药对细菌耐药质粒消除研究第13-17页
        3.1 耐药质粒研究概况第13-14页
        3.2 中药消除耐药质粒研究现状第14-15页
        3.3 中药消除耐药质粒机制第15-16页
        3.4 中药消除耐药质粒特点第16-17页
    4 联合抑菌作用相关研究第17-18页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第一章 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测定第20-34页
    1 试验材料第20-21页
        1.1 主要试验药品与试剂第20页
        1.2 培养基第20-21页
        1.3 试验仪器第21页
        1.4 菌株第21页
    2 试验方法第21-26页
        2.1 沙门氏菌活化与纯化第21-22页
        2.2 沙门氏菌鉴定第22-24页
            2.2.1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2-23页
            2.2.2 革兰氏染色第23页
            2.2.3 生化试验第23-24页
        2.3 沙门氏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第24-26页
            2.3.1 抗菌药物储备液制备第24页
            2.3.2 抗菌药物工作液制备第24页
            2.3.3 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浓度范围要求第24页
            2.3.4 菌液的制备第24-25页
            2.3.5 MIC值测定第25页
            2.3.6 结果判断标准第25-26页
    3 试验结果第26-31页
        3.1 沙门氏菌鉴定结果第26-28页
            3.1.1 形态学鉴定结果第26页
            3.1.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第26-28页
        3.2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第28-29页
        3.3 半数抑菌浓度(MIC50)和有效抑菌浓度(MIC90)第29-30页
        3.4 多重耐药统计结果第30-31页
    4 讨论第31-34页
第二章 沙门氏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第34-42页
    1 试验材料第34-35页
        1.1 试验菌株第34页
        1.2 试验药品与试剂第34页
        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第34-35页
    2 试验方法第35-37页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35页
        2.2 菌株的活化第35-36页
        2.3 沙门氏菌DNA提取第36页
        2.4 PCR反应条件建立第36-37页
        2.5 耐药基因的凝胶电泳检测第37页
        2.6 产物的回收、克隆及测序第37页
    3 结果第37-39页
    4 讨论第39-42页
第三章 中药对沙门氏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影响的研究第42-61页
    1 试验材料第42-43页
        1.1 供试菌株第42页
        1.2 试验药品第42-43页
        1.3 试验试剂第43页
        1.4 试验仪器第43页
    2 试验方法第43-47页
        2.1 各种培养基的制备第43-44页
        2.2 菌液的制备第44页
        2.3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第44页
        2.4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第44-45页
            2.4.1 中药培养液的制备第44-45页
            2.4.2 细菌的接种和培养第45页
            2.4.3 结果判定第45页
        2.5 细菌耐药性的消除第45-46页
            2.5.1 中药作用耐药细菌第45页
            2.5.2 含药物平板的制备第45页
            2.5.3 细菌的影印培养第45-46页
            2.5.4 耐药性消除菌落的筛选第46页
        2.6 消除子耐药性检测第46页
        2.7 耐药性消除前后菌株质粒的提取第46-47页
        2.8 传代观察不同菌株耐药消除后MIC第4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7-58页
        3.1 中药提取物对沙门氏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第47-49页
        3.2 影印培养后耐药性消除试验结果第49-52页
        3.3 耐药性消除前后菌株质粒图谱变化情况第52-54页
        3.4 五种中药作用后耐药性消除子表型第54-57页
        3.5 耐药性消除子传代后耐药水平的变化第57-58页
    4 讨论第58-61页
        4.1 中药的抑菌作用效果第58-59页
        4.2 不同中药对细菌耐药质粒消除第59页
        4.3 细菌耐药性消除前后质粒图普和耐药表型变化第59-60页
        4.4 耐药性消除子MIC测定结果分析第60-61页
第四章 联合抑菌作用研究第61-70页
    1 试验材料第61-62页
        1.1 试验药品与试剂第61页
        1.2 试验仪器第61-62页
        1.3 试验样本第62页
    2 试验方法第62-64页
        2.1 培养基的制备第62页
        2.2 菌液的制备第62页
        2.3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第62页
        2.4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第62-64页
            2.4.1 中药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62-63页
            2.4.2 头孢他啶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63页
            2.4.3 中西药物联合对耐药菌作用的测定第63页
            2.4.4 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定第63-6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4-68页
        3.1 中药提取物和抗菌药物单用MIC测定结果第64页
        3.2 中药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作用抑菌结果第64-68页
    4 讨论第68-70页
结论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缩略词表第80-83页
附录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在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大鼠模型中对p53、p21、Id4、ANG、G6PC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天然产物Curcumenol全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