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对土壤氮转化特征的影响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9页
    1.1 少花蒺藜草研究状况第12-13页
        1.1.1 分布情况第12页
        1.1.2 生物学特性第12页
        1.1.3 入侵机制研究第12-13页
        1.1.4 危害及防治技术第13页
    1.2 入侵植物对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陆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第13-15页
        1.2.2 土壤氮循环与植物入侵研究第15-16页
        1.2.3 入侵植物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途径第16-17页
    1.3 ~(15)N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第17-18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少花蒺藜草入侵对沙质草地氮库的影响第19-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9页
    2.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2.2.1 试验设计第19-20页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0页
    2.3 数据处理第20页
    2.4 结果分析第20-26页
        2.4.1 少花蒺藜草入侵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第20-23页
        2.4.2 少花蒺藜草入侵对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的影响第23-25页
        2.4.3 少花蒺藜草入侵对植物地上部分氮素含量的影响第25页
        2.4.4 植物碳氮含量与土壤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25-26页
    2.5 讨论第26-27页
    2.6 结论第27-28页
第三章 少花蒺藜草与外源氮对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第28-4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3.1.1 供试土壤第28页
        3.1.2 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测定方法第28页
        3.1.3 土壤氮矿化作用测定方法第28-29页
    3.2 数据分析第29页
    3.3 结果分析第29-40页
        3.3.1 少花蒺藜草入侵及外源氮对土壤氮素转化速率的影响第29-34页
        3.3.2 少花蒺藜草入侵改变土壤养分对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影响第34-40页
    3.4 讨论第40-41页
    3.5 结论第41-42页
第四章 少花蒺藜草生物固氮量评估第42-49页
    4.1 试验材料第42页
    4.2 试验设计第42-43页
        4.2.1 培育方法第42页
        4.2.2 ~(15)N同位素处理方法第42-43页
        4.2.3 样品处理第43页
    4.3 数据处理第43页
    4.4 结果分析第43-47页
        4.4.1 少花蒺藜草 δ~(15)Na值第43-44页
        4.4.2 不同植株的~(15)N丰度值第44-45页
        4.4.3 少花蒺藜草的生物固氮率及生物固氮量第45-46页
        4.4.4 少花蒺藜草氮素利用率与培育基质的氮库含量第46-47页
    4.5 讨论第47-48页
    4.6 结论第48-49页
第五章 结论第49-50页
    5.1 结论第49页
    5.2 创新点第49页
    5.3 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9页
致谢第59-60页
作者简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施硅增强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机制
下一篇:灰树花病原菌的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