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菌类(食用菌)病虫害论文

平菇dsRNA病毒核酸序列分析与脱毒方法研究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1页
    1 真菌病毒第9-14页
        1.1 真菌病毒的分类第9-10页
        1.2 真菌病毒的传播特性和相关研究第10-11页
            1.2.1 真菌病毒的传播特性第10-11页
            1.2.2 真菌病毒传播的相关研究第11页
        1.3 真菌病毒对寄主真菌的影响第11-13页
        1.4 真菌病毒的复制与起源第13-14页
    2 食用菌病毒第14-21页
        2.1 食用菌第14页
        2.2 食用菌病毒病第14-15页
        2.3 食用菌病毒的检测第15页
        2.4 几种典型的食用菌病毒的形态及基因组特征第15-18页
        2.5 食用菌病毒的传播第18页
        2.6 食用菌病毒的研究意义第18-19页
        2.7 食用菌脱毒第19-21页
第二章 平菇dsRNA病毒的分离鉴定第21-28页
    1 引言第21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1-25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5页
            2.2.1 菌丝球的培养第22页
            2.2.2 病毒颗粒的提取第22-23页
            2.2.3 病毒核酸的提取第23页
            2.2.4 病毒核酸的性质验定第23-24页
            2.2.5 SDS-PAGE电泳检测病毒衣壳蛋白第24-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27页
        3.1 平菇病毒颗粒的提取纯化第25-26页
            3.1.1 纯化病毒颗粒溶液紫外扫描第25页
            3.1.2 平菇病毒颗粒电镜照片第25-26页
        3.2 纯化病毒溶液中病毒核酸的提取和酶切验证第26-27页
        3.3 SDS-PAGE电泳第27页
    4 结论与讨论第27-28页
第三章 平菇dsRNA病毒核酸的提取和序列测定第28-49页
    1 引言第28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8-30页
        2.1 菌株和质粒第28页
        2.2 培养基第28-29页
        2.3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第29-30页
        2.4 主要试剂第30页
        2.5 主要实验仪器第30页
    3 实验方法第30-33页
        3.1 dsRNA提取技术第30-31页
        3.2 酶切验证第31页
        3.3 cDNA文库构建第31-32页
        3.4 引物延伸法第32-33页
        3.5 序列5'、3'端测定第33页
        3.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3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3-47页
        4.1 序列测定第33-40页
            4.1.1 8.2kb dsRNA序列测定第33-37页
            4.1.2 2.3kb dsRNA片段的测定第37-38页
            4.1.3 2.0kb dsRNA片段的测定第38-40页
        4.2 扩增片段分析第40-47页
            4.2.1 8.2kb dsRNA扩增片段序列分析第40-44页
            4.2.2 2.3kb dsRNA扩增片段序列分析第44-46页
            4.2.3 2.0kb dsRNA扩增片段序列分析第46-47页
    5 结论和讨论第47-49页
第四章 平菇脱毒菌株制备方法研究第49-58页
    1 引言第49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9-52页
        2.1 实验材料第49-50页
        2.2 试验方法第50-52页
            2.2.1 脱毒菌株的制备第50-51页
            2.2.2 dsRNA技术检测第51-52页
            2.2.3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第52页
            2.2.4 脱毒菌株漆酶酶活的比较第5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3.1 四种脱毒方法的脱毒效果比较第52-54页
        3.2 脱毒菌丝的生长速度测定第54-56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6-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8-60页
    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58页
    2 主要问题分析第58-59页
    3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英文摘要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基因拟南芥对黄萎病菌的抗性鉴定
下一篇:南方紫花苜蓿新品种营养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