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立法程序的过滤功能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立法程序过滤功能的概述 | 第6-14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6-8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范畴的界定 | 第8-10页 |
一、立法程序 | 第8页 |
二、过滤 | 第8-9页 |
三、我国的立法程序 | 第9-10页 |
第三节 立法程序过滤功能的意义 | 第10-13页 |
一、优化立法决策结果 | 第10-11页 |
二、彰显程序民主与效率价值 | 第11页 |
三、提高人大立法主导地位 | 第11-13页 |
第四节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视角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提出立法议案程序的过滤功能 | 第14-20页 |
第一节 法定过滤机制 | 第14-16页 |
一、实质审查机制 | 第14-15页 |
二、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提出机制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立法实践中的过滤 | 第16-18页 |
一、不列入议程 | 第16页 |
二、暂缓列入议程 | 第16-17页 |
三、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提出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初步评价 | 第18-20页 |
一、对代表法案的过滤毫无例外 | 第18页 |
二、对国家机关法案的过滤实属偶然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立法审议程序的过滤功能 | 第20-43页 |
第一节 法定过滤机制 | 第20-26页 |
一、搁置审议机制 | 第20-21页 |
二、暂不付表决机制 | 第21-23页 |
三、提出修正案机制 | 第23-24页 |
四、终止审议机制 | 第24-26页 |
第二节 立法实践中的过滤 | 第26-35页 |
一、提案人主动撤回法案 | 第26页 |
二、商请提案人撤回法案 | 第26-27页 |
三、暂缓审议 | 第27页 |
四、搁置审议 | 第27-29页 |
五、请提案人补充完善后再行审议 | 第29-30页 |
六、延迟提请二审 | 第30-31页 |
七、暂不付表决 | 第31-33页 |
八、提出修正案 | 第33-34页 |
九、搁置审议至终止审议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初步评价 | 第35-43页 |
一、实践中的过滤相当有限 | 第35-37页 |
二、法定过滤机制似乎形同虚设 | 第37-38页 |
三、过滤作用的对象较为单一 | 第38-40页 |
四、法案的“化险为夷”势为必然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立法表决程序的过滤功能 | 第43-46页 |
第一节 法定过滤机制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立法实践中的过滤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初步评价 | 第45-46页 |
一、表决的结果多为高票通过 | 第45页 |
二、表决的作用重在消极认可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我国立法程序过滤功能的强化 | 第46-53页 |
第一节 矫正立法观念 | 第46-48页 |
一、矫正以“通过”为导向的立法观念 | 第47-48页 |
二、矫正以“无异议”为追求的立法观念 | 第48页 |
第二节 规范主体行为 | 第48-50页 |
一、立法潜规则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规范途径 | 第50页 |
第三节 完善程序制度 | 第50-51页 |
一、完善现行过滤机制 | 第50-51页 |
二、吸纳行之有效的“变通”做法 | 第51页 |
三、合理配置过滤权利 | 第51页 |
第四节 用足法定机制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1:地方立法中的过滤个案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