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5 本项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页 |
2 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2.1 资源禀赋论 | 第13-14页 |
2.2 市场风险论 | 第14页 |
2.3 人力资本约束论 | 第14-15页 |
2.4 产业空洞论 | 第15页 |
3 荆州市农民收入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第15-24页 |
3.1 荆州市的农业生产条件 | 第15-16页 |
3.2 荆州市农业发展状况 | 第16-18页 |
3.2.1 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 第16页 |
3.2.2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 第16-17页 |
3.2.3 强化科技和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 第17页 |
3.2.4 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农业新的增长点得到培植 | 第17-18页 |
3.2.5 认真落实农村政策,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法律保障 | 第18页 |
3.3 荆州市2002年农业经济指标综合评价 | 第18-19页 |
3.4 荆州市农民收入状况的阶段性划分 | 第19页 |
3.5 1998—2002五年间荆州市农民收入构成及其变化分析 | 第19-23页 |
3.5.1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 第20页 |
3.5.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为农民增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 第20-22页 |
3.5.3 农村经济结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二、三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 第22-23页 |
3.5.4 农村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仍占很大比例 | 第23页 |
3.6 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23-24页 |
4 近几年荆州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4.1 农产品供求关系结构性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偏低,农产品成本节节攀高农业比较利益下降 | 第24页 |
4.2 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 | 第24页 |
4.3 农业结构调整滞后 | 第24-25页 |
4.4 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 | 第25-26页 |
4.5 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突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 | 第26-28页 |
4.5.1 劳动力流动就业的风险性 | 第27页 |
4.5.2 劳动力管理工作的失控性 | 第27页 |
4.5.3 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性 | 第27-28页 |
4.5.4 农业基础的不稳定性 | 第28页 |
4.6 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 | 第28-29页 |
4.7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 第29页 |
4.8 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 第29-30页 |
5 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 第30-44页 |
5.1 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思路 | 第30页 |
5.2 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 第30-44页 |
5.2.1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第30-34页 |
5.2.2 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培育农村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 第34-35页 |
5.2.3 促进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积极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 第35-37页 |
5.2.4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民增收的链条 | 第37-39页 |
5.2.5 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第39-40页 |
5.2.6 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民从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中增加收入 | 第40-41页 |
5.2.7 加强科教兴农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 第41-43页 |
5.2.8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