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混凝土重力坝的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混凝土高坝强震实例 | 第11-12页 |
1.2.1 新丰江工程 | 第11页 |
1.2.2 宝珠寺工程 | 第11-12页 |
1.2.3 沙牌工程 | 第12页 |
1.3 混凝土重力坝抗震研究 | 第12-14页 |
1.3.1 坝址地震动输入 | 第12-13页 |
1.3.2 结构地震响应研究 | 第13-14页 |
1.3.3 混凝土动态特性研究 | 第14页 |
1.4 坝体—库水流固耦合的研究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重力坝动力分析理论及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第16-28页 |
2.1 抗震设计理论 | 第16-17页 |
2.1.1 静力理论 | 第16页 |
2.1.2 反应谱理论 | 第16-17页 |
2.1.3 动力理论 | 第17页 |
2.1.4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7页 |
2.2 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 | 第17-20页 |
2.2.1 一维地震动输入时的动力方程 | 第17-18页 |
2.2.2 多维地震动输入时的动力方程 | 第18-19页 |
2.2.3 多点地震动输入时的动力方程 | 第19-20页 |
2.3 重力坝的有限元动力分析 | 第20-23页 |
2.3.1 有限元法概述 | 第20-21页 |
2.3.2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21-23页 |
2.4 附加质量法 | 第23-24页 |
2.5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第24-28页 |
2.5.1 混凝土塑性损伤曲线 | 第24-25页 |
2.5.2 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 | 第25-27页 |
2.5.3 模型屈服条件 | 第27-28页 |
第3章 附加质量子程序的开发与验证 | 第28-39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附加质量子程序的开发 | 第28-29页 |
3.3 附加质量子程序的验证 | 第29-38页 |
3.3.1 Koyna工程概况 | 第29页 |
3.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3.3.3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30-31页 |
3.3.4 加载地震波的选取 | 第31页 |
3.3.5 Koyna大坝模态分析 | 第31-32页 |
3.3.6 Koyna大坝动力时程分析 | 第32-37页 |
3.3.7 Koyna大坝损伤分析 | 第37-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不同地震波输入方式下重力坝动力响应研究 | 第39-54页 |
4.1 桃林口工程简介 | 第39页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4.3 本构模型的确立 | 第40-41页 |
4.4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1-42页 |
4.5 地震波输入方式对比 | 第42-50页 |
4.5.1 模拟方案 | 第43页 |
4.5.2 不同地震波输入方式的结果分析 | 第43-50页 |
4.6 多波验算分析 | 第50-53页 |
4.6.1 模拟方案 | 第50页 |
4.6.2 多波验算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4.7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重力坝折坡点高度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54-65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震害工程实例简介 | 第54页 |
5.3 计算方案的确立 | 第54-55页 |
5.4 不同折坡点高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5.4.1 折坡点处应力分析 | 第55-58页 |
5.4.2 坝顶位移分析 | 第58-63页 |
5.4.3 震后拉伸损伤分析 | 第63-64页 |
5.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