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我国入侵植物的现状 | 第12-14页 |
1.1.1 入侵植物的概况 | 第12页 |
1.1.2 入侵植物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3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 第13-14页 |
1.2 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对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光照适应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适应性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入侵植物对干旱胁迫生理响应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1 干旱胁迫下入侵植物生理指标的响应 | 第16页 |
1.3.2 干旱胁迫下入侵植物光合生理的响应 | 第16-17页 |
1.4 小花月见草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3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温度和光照对小花月见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1-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 数据统计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3.1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2 温度和光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小花月见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3.2 数据统计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3.3.1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2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3 25%PEG处理后复水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响应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土壤干旱胁迫对小花月见草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7-5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4.2 数据统计 | 第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4.3.1 土壤干旱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3页 |
4.3.2 土壤干旱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土壤干旱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4 土壤干旱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5 土壤干旱胁迫对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5章 土壤干旱胁迫对小花月见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0-5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5.2 数据统计 | 第5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5.3.1 土壤干旱胁迫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51页 |
5.3.2 土壤干旱胁迫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51页 |
5.3.3 土壤干旱胁迫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4 土壤干旱胁迫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 第52页 |
5.3.5 土壤干旱胁迫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52页 |
5.3.6 土壤干旱胁迫对气孔限制值的影响 | 第52-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6章 土壤干旱胁迫对小花月见草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7-63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57-58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6.2 数据统计 | 第5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6.3.1 土壤干旱胁迫对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的影响 | 第58页 |
6.3.2 土壤干旱胁迫对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的影响 | 第58页 |
6.3.3 土壤干旱胁迫对电子传递速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6.3.4 土壤干旱胁迫对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 第59页 |
6.3.5 土壤干旱胁迫对非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 第59-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