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第一章 水稻纹枯病的系统研究 | 第12-20页 |
1 发生情况 | 第12页 |
2 病原 | 第12-15页 |
2.1 病原菌分类地位 | 第12-13页 |
2.2 病原菌形态特点 | 第13页 |
2.3 病原菌培养性状 | 第13页 |
2.4 生理特性 | 第13-14页 |
2.5 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及菌丝融合群鉴定 | 第14-15页 |
2.6 生理分化 | 第15页 |
2.7 寄主范围 | 第15页 |
3 寄主与病原菌的关系 | 第15-17页 |
3.1 品种抗性及遗传 | 第15页 |
3.2 寄主组织的抗性反应 | 第15-16页 |
3.3 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 第16-17页 |
4 病害循环 | 第17页 |
5 发病特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 第20-26页 |
1 农业措施的应用 | 第20-21页 |
1.1 清除菌核 | 第20页 |
1.2 田间水管理 | 第20-21页 |
1.3 合理施肥 | 第21页 |
1.4 合理密植 | 第21页 |
1.5 养殖鸭子 | 第21页 |
2 化学防治 | 第21-22页 |
2.1 防治适期及指标 | 第21-22页 |
2.2 防治药剂 | 第22页 |
3 抗性品种 | 第22-24页 |
4 生物防治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井冈霉素和蛇床子素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 | 第26-33页 |
1 井冈霉素的研究 | 第26页 |
2 井冈霉素的生物活性 | 第26-27页 |
3 井冈霉素对纹枯病菌的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4 关于井冈霉素诱导水稻抗性的研究 | 第28-30页 |
4.1 关于诱导抗性的研究 | 第28页 |
4.2 诱导因子 | 第28-29页 |
4.3 诱导抗病性标志物 | 第29页 |
4.4 井冈酶素诱导水稻产生抗病性 | 第29-30页 |
5 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 | 第30-31页 |
6 植物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抗性机理研究 | 第31-32页 |
6.1 植物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原因 | 第31页 |
6.2 植物病原菌抗性机理 | 第31-32页 |
7 井冈霉素与蛇床子素复配防治水稻纹枯病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58页 |
第四章 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和鉴定 | 第34-46页 |
摘要 | 第34-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1.1 供试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35页 |
1.2 菌株抑菌活性的检测 | 第35-36页 |
1.3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36页 |
1.4 16S rDNA鉴定菌株 | 第36-37页 |
1.5 gyrB基因鉴定菌株 | 第37页 |
1.6 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的检测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2.1 菌株的抑菌活性分析 | 第38-40页 |
2.2 菌株的16S rDNA鉴定结果 | 第40-42页 |
2.3 菌株的gyrB基因鉴定结果 | 第42-43页 |
2.4 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的检测结果 | 第43页 |
3 讨论 | 第43-46页 |
第五章 芽孢杆菌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初报 | 第46-52页 |
摘要 | 第46-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47页 |
1.2 供试药剂 | 第47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1.4 试验调查 | 第47-48页 |
1.5 计算方法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2.1 芽孢杆菌生物农药对水稻的安全性 | 第48页 |
2.2 芽孢杆菌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调查 | 第48-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应用6%井A·蛇床子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研究 | 第52-58页 |
摘要 | 第52-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53页 |
1.2 供试药剂 | 第53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1.4 试验调查 | 第54页 |
1.5 计算方法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2.1 对水稻安全性 | 第54页 |
2.2 防效分析 | 第54-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