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 第10-13页 |
·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 第10-12页 |
·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及用途 | 第12-13页 |
·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 第13-23页 |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 第13-17页 |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 第17-20页 |
·两性离子聚丙烯酰胺 | 第20-23页 |
·展望 | 第2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研究任务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产物性能研究 | 第25-38页 |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仪器与药品 | 第25-26页 |
·实验反应机理 | 第26-29页 |
·原料精制 | 第29-30页 |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聚合物性能的测试 | 第31-33页 |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聚合物结构分析 | 第32页 |
·聚合物絮凝效果研究 | 第32-33页 |
·阴离子型PAM 的絮凝效果评价 | 第33-37页 |
·絮凝剂添加量对模拟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聚合物添加量对印染废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产物分子量对印染废水的絮凝效果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三元共聚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应用 | 第38-53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仪器与药品 | 第39-40页 |
·实验机理 | 第40-41页 |
·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聚合物性能的测试 | 第42-43页 |
·聚合物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 第42页 |
·聚合物的絮凝效果评价 | 第42页 |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测定 | 第42-43页 |
·三元阳离子型PAM 的最优化合成条件实验 | 第43-48页 |
·DMC 与DMDAAC 的配比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43页 |
·单体质量分数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引发剂用量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反应时间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聚合物的絮凝效果评价 | 第48-52页 |
·各种共聚物的添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8-50页 |
·实验室自制各种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对比 | 第50页 |
·实验室自制各种絮凝剂与无机PAC 复配的絮凝效果对比 | 第50-51页 |
·三元共聚物与市售各种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对比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丙烯酰胺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胺的反相乳液聚合与产物性能研究 | 第53-71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仪器与药品 | 第53-55页 |
·实验机理 | 第55页 |
·实验步骤 | 第55-56页 |
·聚合物性能的测试 | 第56-58页 |
·产物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 第56-57页 |
·产物絮凝效果评价 | 第57页 |
·聚合物的红外表征 | 第57-58页 |
·聚合物的最优化合成条件实验 | 第58-68页 |
·引发剂种类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58页 |
·反应时间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HLB 值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乳化剂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反应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62-64页 |
·总单体质量分数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单体DMC 含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66-68页 |
·二元阳离子型PAM 的絮凝效果评价 | 第68-70页 |
·聚合物分子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聚合物DMC 含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