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指导理论 | 第10-12页 |
1.2.1 有限政府理论 | 第10-11页 |
1.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第2章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及履职困境分析 | 第16-21页 |
2.1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分析 | 第16-18页 |
2.1.1 作为政府管理市场经济行为的行政部门所行使的职能 | 第16-17页 |
2.1.2 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部门所行使的职能 | 第17页 |
2.1.3 作为社会利益协调和合法权益保护者所行使的职能 | 第17-18页 |
2.2 旧商事登记制度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履职困境 | 第18-21页 |
2.2.1 以管制为核心的主要职能 | 第18-19页 |
2.2.2 监管责任范围过宽 | 第19页 |
2.2.3 审批边界模糊 | 第19-20页 |
2.2.4 审批权限与监管责任不匹配 | 第20-21页 |
第3章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现状 | 第21-29页 |
3.1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内容 | 第21-24页 |
3.1.1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 第21-23页 |
3.1.2 商事登记审批流程和内容改革 | 第23-24页 |
3.1.3 “三证合一”改革 | 第24页 |
3.2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的正效应 | 第24-25页 |
3.3 从新公共服务角度分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定位标准 | 第25-27页 |
3.3.1 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 第25-26页 |
3.3.2 职能定位:服务而非掌舵 | 第26页 |
3.3.3 核心能力:整合力与回应力 | 第26-27页 |
3.4 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内容分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 | 第27-29页 |
3.4.1 简政放权,提供优质服务 | 第27页 |
3.4.2 搭建平台,建构社会信用体系 | 第27页 |
3.4.3 明确职责,形成监管合力 | 第27-28页 |
3.4.4 转变观念,承担引导责任 | 第28-29页 |
第4章 商事登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9-37页 |
4.1 商事制度改革实践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职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4.1.1 准入审批服务落实不到位 | 第29页 |
4.1.2 信用信息平台发挥作用有限 | 第29-30页 |
4.1.3 职能职责与其他部门交叉重叠 | 第30-31页 |
4.1.4 协会组织发展不充分 | 第31-32页 |
4.1.5 思想观念转变不彻底 | 第32-33页 |
4.2 影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发挥的原因 | 第33-37页 |
4.2.1 制度缺位,配套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 第33-34页 |
4.2.2 技术缺位,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 第34页 |
4.2.3 机制缺位,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 第34-35页 |
4.2.4 监管缺位,改革后续问题亟待解决 | 第35-36页 |
4.2.5 思想缺位,工商人员意识尚未完全转变 | 第36-37页 |
第5章 实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职到位的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5.1 制度层面 | 第37-39页 |
5.1.1 制定统一商事登记法律 | 第37-38页 |
5.1.2 推进准入审批便利化 | 第38页 |
5.1.3 权责统一,明确责任边界 | 第38-39页 |
5.2 技术层面 | 第39-41页 |
5.2.1 完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 第39-40页 |
5.2.2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40-41页 |
5.3 监管结构层面 | 第41-43页 |
5.3.1 构建“立体多元”的协同监管格局 | 第41-42页 |
5.3.2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 第42页 |
5.3.3 培育行业协会发展 | 第42-43页 |
5.4 人员素质层面 | 第43-45页 |
5.4.1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 第43-44页 |
5.4.2 提升人员素质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