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基于热管理的柴油机微粒及NO_x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符号说明第16-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8页
    1.1 引言第18页
    1.2 排放法规及技术路线第18-22页
        1.2.1 重型柴油机排放法规第18-21页
        1.2.2 欧六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路线第21-22页
    1.3 排气后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第22-36页
        1.3.1 SCR关键技术的发展第22-30页
        1.3.2 DPF关键技术的发展第30-34页
        1.3.3 DPF和SCR集成技术的发展第34-36页
    1.4 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第36-38页
        1.4.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36-37页
        1.4.2 研究思路第37-38页
第2章 排气温度管理控制措施研究第38-50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试验测控系统的建立第38-40页
    2.3 管理措施对排气温度的影响第40-47页
        2.3.1 试验方法第40-41页
        2.3.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1-47页
    2.4 WHTC测试循环试验验证第47-49页
        2.4.1 排气温度对比第47-48页
        2.4.2 氧气浓度对比第48页
        2.4.3 排放和油耗对比第48-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SCR系统设计第50-80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SCR催化转化器第50-64页
        3.2.1 逆流式SCR催化转化器的设计第50-53页
        3.2.2 SCR催化器的CFD分析第53-59页
        3.2.3 SCR催化器试验验证第59-64页
    3.3 SCR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64-78页
        3.3.1 SCR温度模型第64-68页
        3.3.2 SCR化学反应模型第68-78页
    3.4 WHTC测试循环下排气温度控制第78-79页
        3.4.1 排气温度调整方法第78页
        3.4.2 测试循环下NOx排放第78-79页
    3.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4章 基于温度控制的DPF再生研究第80-108页
    4.1 引言第80页
    4.2 DPF碳载量模型第80-91页
        4.2.1 模型的建立第80-89页
        4.2.2 WHTC测试循环试验验证第89-91页
    4.3 排气温度对被动再生影响的研究第91-94页
        4.3.1 不同温度下的碳载量平衡点第92-93页
        4.3.2 WHTC测试循环被动再生试验验证第93-94页
    4.4 DPF主动再生温度控制方法研究第94-107页
        4.4.1 DPF进口端排气温度的控制方法第95-96页
        4.4.2 基于怠速提升的DPF再生温度控制方法第96-102页
        4.4.3 基于阶梯再生的DPF再生温度控制方法第102-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5章 基于PEMS的柴油机排放控制试验研究第108-124页
    5.1 引言第108页
    5.2 整车PEMS试验研究第108-114页
        5.2.1 试验对象及装置第108-109页
        5.2.2 试验方法第109-110页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10-114页
    5.3 整车再生试验研究第114-121页
        5.3.1 试验对象及装置第114页
        5.3.2 试验方法第114-115页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15-121页
    5.4 本章小结第121-124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第124-128页
    6.1 全文总结第124-126页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26页
    6.3 后续工作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138-139页
    论文第138页
    奖励第138-13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TiO2调制结构对表面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翼片诱导管内纵向涡流动机理及强化传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