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1.2.2 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5-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延河流域概况及资料情况 | 第22-33页 |
2.1 延河流域概况 | 第22-2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1.3 土壤植被 | 第23页 |
2.1.4 河网水系 | 第23页 |
2.1.5 气象水文 | 第23-24页 |
2.1.6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5页 |
2.2 延河流域资料情况 | 第25-30页 |
2.2.1 降雨资料 | 第25-27页 |
2.2.2 径流资料 | 第27-29页 |
2.2.3 水土保持资料 | 第29-30页 |
2.3 延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3页 |
第3章 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理论 | 第33-39页 |
3.1 流域生态环境需水原理 | 第33-35页 |
3.1.1 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3.1.2 一般原理 | 第34-35页 |
3.2 生态环境需水概念辨识与确定 | 第35-37页 |
3.2.1 概念辨识 | 第35-36页 |
3.2.2 概念确定 | 第36-37页 |
3.3 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特征 | 第37-38页 |
3.4 水资源与流域生态系统的关系 | 第38-39页 |
第4章流域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 | 第39-48页 |
4.1 陆域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4.1.1 直接计算法 | 第39页 |
4.1.2 间接计算法 | 第39-40页 |
4.1.3 分区算法 | 第40页 |
4.2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 | 第40-47页 |
4.2.1 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第40-44页 |
4.2.2 自净需水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4.2.3 输沙需水计算方法 | 第45-47页 |
4.3 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总量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第5章 延河流域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 第48-61页 |
5.1 延河流域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 第48页 |
5.2 延河流域河道枯季生态需水计算结果 | 第48-52页 |
5.2.1 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 | 第48-50页 |
5.2.2 河道污染物自净需水量 | 第50-52页 |
5.3 延河流域汛期河道输沙需水计算结果 | 第52-53页 |
5.4 延河流域陆域生态环境需水计算结果 | 第53-57页 |
5.4.1 绿地植被生态环境需水 | 第53-54页 |
5.4.2 城镇生态环境需水 | 第54-57页 |
5.5 延河流域生态环境总需水量预测与分析 | 第57-61页 |
5.5.1 延河流域生态环境总需水量计算 | 第57-58页 |
5.5.2 延河流域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 第58-59页 |
5.5.3 延河流域陆域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 第59-60页 |
5.5.4 延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总量分析 | 第60-61页 |
第6章 延河流域保障生态环境需水的对策和建议 | 第61-65页 |
6.1 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 | 第61-62页 |
6.2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 第62-63页 |
6.3 加强水利工程基本建设 | 第63页 |
6.4 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建设 | 第63-64页 |
6.5 严格保护水生态环境 | 第64-6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7.2 创新点 | 第6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作者简介及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