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DASH发展概述及主要技术特征 | 第12-14页 |
1.3 流媒体业务QoE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4 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5 论文主要贡献及结构安排 | 第17-22页 |
1.5.1 论文主要贡献 | 第17-18页 |
1.5.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8-22页 |
第二章 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2-34页 |
2.1 DASH技术 | 第22-27页 |
2.1.1 DASH技术的基本特征 | 第22-25页 |
2.1.2 DASH的编码方案和带宽估计机制 | 第25-27页 |
2.2 DASH业务与CBR流媒体业务 | 第27-31页 |
2.2.1 实际网络环境下的测试样本集建立及人群主观测试 | 第27-28页 |
2.2.2 DASH业务与CBR业务的QoE性能比较 | 第28-31页 |
2.3 DASH技术的缺陷 | 第31-32页 |
2.4 章后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UEP无比率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 | 第34-60页 |
3.1 H.264信源编码技术 | 第34-41页 |
3.1.1 H.264/AVC编码技术研究概述 | 第34-37页 |
3.1.2 H.264/SVC编码技术研究概述 | 第37-40页 |
3.1.3 H.264/SVC和AVC编码技术的优缺点 | 第40-41页 |
3.2 针对分层编码的UEP RATELESS CODE技术方案 | 第41-51页 |
3.2.1 研究点背景 | 第41-42页 |
3.2.2 Rateless Code技术简介 | 第42-45页 |
3.2.3 Rateless Code度分布研究 | 第45-48页 |
3.2.4 UEP Rateless Code编码设计 | 第48-51页 |
3.2.5 研究点小结 | 第51页 |
3.3 UEP RATELESS CODE技术方案性能分析 | 第51-58页 |
3.3.1 开销分析 | 第51-53页 |
3.3.2 解码成功率性能分析 | 第53-56页 |
3.3.3 解码优先级性能分析 | 第56-58页 |
3.3.4 结论 | 第58页 |
3.4 章后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基于UEPLT CODE的HTTP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机制的研究 | 第60-70页 |
4.1 研究点背景 | 第60-61页 |
4.2 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模型建立 | 第61-64页 |
4.3 仿真模型和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4.3.1 仿真环境建立 | 第64-65页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4.4 研究点小结 | 第67-70页 |
第五章 自适应流媒体业务的QoE研究 | 第70-98页 |
5.1 研究点背景 | 第70-71页 |
5.2 CBR流媒体业务QoE评价模型 | 第71-82页 |
5.2.1 QoE影响因素提取 | 第71-76页 |
5.2.2 QoE评价模型建立 | 第76-79页 |
5.2.3 性能评估和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5.2.4 研究点小结 | 第82页 |
5.3 自适应流媒体业务QoE评价模型 | 第82-94页 |
5.3.1 QoE损伤因素分析及提取 | 第83-87页 |
5.3.2 QoE损伤函数建立 | 第87-92页 |
5.3.3 QoE评价建模及性能分析 | 第92-94页 |
5.3.4 研究点小结 | 第94页 |
5.4 基于QoE的DASH带宽自适应策略 | 第94-96页 |
5.4.1 QoE驱动带宽自适应策略 | 第94-95页 |
5.4.2 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95-96页 |
5.5 研究点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98-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附录 缩略语表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