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20-23页 |
1.3 论文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3-26页 |
1.3.1 主要工作与贡献 | 第23-25页 |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4页 |
第二章 高速铁路通信及其无线资源管理 | 第34-48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高速铁路通信特点 | 第35-39页 |
2.2.1 多普勒频移 | 第35-36页 |
2.2.2 切换与重选 | 第36-37页 |
2.2.3 时变的衰落 | 第37-38页 |
2.2.4 穿透损耗 | 第38-39页 |
2.2.5 通信需求量 | 第39页 |
2.2.6 运动的可预测性 | 第39页 |
2.3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体系架构 | 第39-43页 |
2.3.1 地面子系统 | 第41页 |
2.3.2 车载子系统 | 第41-42页 |
2.3.3 核心网 | 第42-43页 |
2.4 高移动性无线资源管理存在的挑战 | 第43-45页 |
2.4.1 链路自适应传输 | 第43-44页 |
2.4.2 控制接纳控制 | 第44-45页 |
2.4.3 资源分配策略 | 第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三章 考虑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的链路自适应传输算法 | 第48-68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49-56页 |
3.2.1 信道模型 | 第49-54页 |
3.2.2 自适应传输参数 | 第54页 |
3.2.3 有效吞吐量计算 | 第54-56页 |
3.3 基于POMDP模型的链路自适应传输算法 | 第56-61页 |
3.3.1 状态空间和转移概率 | 第56-57页 |
3.3.2 动作空间 | 第57页 |
3.3.3 观察空间与观察模型 | 第57-58页 |
3.3.4 信息状态 | 第58页 |
3.3.5 奖励函数与链路自适应传输问题 | 第58-59页 |
3.3.6 POMDP问题求解 | 第59-61页 |
3.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61-64页 |
3.4.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 第61页 |
3.4.2 性能分析 | 第61-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四章 单用户大量业务流场景下传输请求接纳控制机制 | 第68-95页 |
4.1 引言 | 第68-70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70-72页 |
4.2.1 信道模型 | 第71页 |
4.2.2 业务模型 | 第71-72页 |
4.2.3 接纳控制场景 | 第72页 |
4.3 自适应资源预留算法设计 | 第72-76页 |
4.3.1 业务MCS调整的资源需求 | 第72-75页 |
4.3.2 切换业务的资源需求 | 第75页 |
4.3.3 自适应资源预留算法 | 第75-76页 |
4.4 基于弹簧的资源抢占模型 | 第76-81页 |
4.4.1 资源抢占问题建模 | 第76-78页 |
4.4.2 资源抢占问题求解 | 第78-81页 |
4.5 接纳控制机制设计 | 第81-84页 |
4.5.1 接纳控制策略 | 第82页 |
4.5.2 算法计算复杂度 | 第82-84页 |
4.6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84-90页 |
4.6.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 第84-85页 |
4.6.2 性能分析 | 第85-9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第五章 OFDMA系统中能量有效性的多维资源分配策略 | 第95-124页 |
5.1 引言 | 第95-98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98-102页 |
5.2.1 网络架构 | 第98-99页 |
5.2.2 问题建模 | 第99-102页 |
5.3 基于贪婪搜索的时频资源单元分配策略 | 第102-106页 |
5.3.1 资源单元分配策略 | 第102-106页 |
5.3.2 算法计算复杂度 | 第106页 |
5.4 基于拉格朗日对偶求解的次优功率分配策略 | 第106-112页 |
5.4.1 资源分配问题的转化 | 第106-109页 |
5.4.2 转化问题的最优求解 | 第109-112页 |
5.4.3 算法计算复杂度 | 第112页 |
5.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112-120页 |
5.5.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 第112-113页 |
5.5.2 性能分析 | 第113-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24-127页 |
6.1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124-125页 |
6.2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125-127页 |
附录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