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核心素养时代对德育的呼唤 | 第9-10页 |
1.1.2 社会的迫切需要 | 第10页 |
1.1.3 生物学科与德育的关系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德育渗透及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1 德育 | 第14页 |
2.1.2 显现德育和隐性德育 | 第14-15页 |
2.2 德育渗透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3 中学生物德育渗透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9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3.2 调查问卷 | 第19-22页 |
3.2.1 学生问卷 | 第20-21页 |
3.2.2 教师问卷 | 第21-22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22-23页 |
3.3.1 问卷施测 | 第22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38页 |
4.1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4.1.1 教师对德育重视程度 | 第23-24页 |
4.1.2 教师对隐形德育的重视程度 | 第24-25页 |
4.1.3 教师对学生德育内化结果的评价重视程度 | 第25-26页 |
4.1.4 教师与德育渗透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4.1.5 教师问卷整体情况分析 | 第27-28页 |
4.2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第28-38页 |
4.2.1 不同性别对生物学科的喜爱程度 | 第28-31页 |
4.2.2 不同性别对生物课与德育渗透的认知关系 | 第31-34页 |
4.2.3 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4 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 第35-38页 |
第5章 中学生物课堂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5.1 学生对生物课堂德育渗透的认知存在性别差异 | 第38页 |
5.2 生物课堂中对德育的忽视 | 第38-39页 |
5.3 过于忽视隐形德育 | 第39页 |
5.4 生物课堂对学生德育评价的忽视 | 第39-40页 |
5.4.1 忽视评价主体 | 第39页 |
5.4.2 评价方式单一 | 第39页 |
5.4.3 缺乏评价内容 | 第39-40页 |
5.5 年轻教师群体的德育渗透意识亟待提升 | 第40-41页 |
第6章 解决对策 | 第41-47页 |
6.1 尊重性别差异,因材施教 | 第41-42页 |
6.1.1 找到男女生品德形成的关键点,顺乎学生发展的天性 | 第41页 |
6.1.2 利用多样化的德育渗透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 第41-42页 |
6.2 提高生物课堂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 第42页 |
6.2.1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身教重于言传 | 第42页 |
6.2.2 体现生物核心素养的新理念,彰显生物学育人的价值。 | 第42页 |
6.2.3 善用新闻事实辅助生物课堂德育渗透。 | 第42页 |
6.3 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并重 | 第42-44页 |
6.3.1 加强实践活动 | 第43页 |
6.3.2 建设美丽课堂 | 第43-44页 |
6.4 建立专属生物学科的德育评价方式 | 第44-45页 |
6.4.1 德育评价的原则 | 第44页 |
6.4.2 评价方式实施的过程 | 第44-45页 |
6.4.3 评价过程注意事项 | 第45页 |
6.5 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 | 第45-46页 |
6.5.1 客观方面 | 第45页 |
6.5.2 主观方面 | 第45-46页 |
6.6 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6.6.1 不足 | 第46页 |
6.6.2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